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白鹳栖沙堤,黄河落日红

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用科技为黄河三角洲鸟类生态保护开创更多可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人都无比熟悉这首《登鹳雀楼》,那么这个“鹳雀楼”中的“鹳雀”到底是什么鸟?其实它就是东方白鹳等鹳鸟。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鹤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认定的全球易危物种,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受到越冬区、中途停留地和繁殖区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威胁,东方白鹳在全球数量近万只,分布于东亚地区。如今,在位于渤海湾北端的中国山东东营,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方白鹳在这里有了新的栖息天堂。

鸟类的国际机场——世界上最年轻的湿地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当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黄河入海口处沉积成陆地,世界上最年轻的湿地由此诞生。然而,黄河三角洲曾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为了保护黄河湿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

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黄河口成为鸟类的天堂。在世界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黄河口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是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这里有鸟类数量600万只,种类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26种,二级65种,占中国重点保护鸟类的24%。世界上有15种鹤,亚洲有9种鹤,自然保护区内有7种,是世界上鹤类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繁殖种群近200对,是中国最大的繁殖地,被评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种群超过1万只,是世界三大黑嘴鸥繁殖之一,也被评为“中国黑嘴鸥之乡”。

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

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据了解,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并非东方白鹳繁殖地,该地区也并未发现其繁殖记录。自从2003年在保护区内发现东方白鹳繁殖以来,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繁殖数量逐年增加。作为一种大型鸟类,东方白鹳将巢建于高大的树顶枝杈上,但东营市为退海之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此区域缺乏高大树木,东方白鹳选择电力设施筑巢繁殖,带来安全隐患。为此,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东方白鹳繁殖习性,专门搭建了众多人工巢架,帮助东方白鹳迁徙时在这里更好的繁衍生息。

一只在人工巢的东方白鹳和鸟蛋(视频来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俗话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东方白鹤选择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小家”,也证明了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取得了成果,鸟类才愿意“留下来”。

事实上,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外,科技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数字技术守护鸟类精灵

近几年,保护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在保护区内的生态监测中心内,大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各样的数据,这是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为保护区打造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基于保护区已有的终端采集设备及部分新增设备,以及当地运营商建设的覆盖良好的5G网络,开展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数据通过5G回传到云端,AI将实时识别标注的结果呈现在监测平台上,同时开展各类数据分析,助力保护区进行物种智能识别、数据统计、智慧分析、实时监控,有效地提升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及智能决策效率,为科研、监测、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黄三角

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图片来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中心)

从该监测平台上线截止2024年6月20日,训练视频78,000余段,训练图片110,000余张,AI受训物种88种。

  • 78,000+

    训练视频

  • 110,000+

    训练图片

  • 88

    AI受训物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鸟类数量庞大且移动迅捷,在引入科技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前,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保护区内进行蹲守、观测、记录。如今,保护区工作人员只需要观测监测大屏就可以实时监测保护区内生物并进行统计,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历史影像资源的浪费。随着平台受训的物种越来越多、捕捉和累积的素材越来越丰富,AI识别的准确率也不断提升。目前,已可识别运动、飞翔中的物种,也能对鸟类做群体识别。目前,对于受训过的旗舰物种、大型鸟类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觅食的东方白鹳(视频来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的迁徙跨越国界,将不同的地区、社会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物种,为鸟类生存创造更好的生态,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责任。而科技的发展,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字化的创新解决方案。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人类可以在远离鸟类栖息地的监控大屏上实现对物种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在不打扰它们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智慧化物种保护。

利用科技不但能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将开创更多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能性。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这是人类对自然精灵们最大的尊重。单凯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