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

科技守护自然 AI赋能中华白海豚保护

依托AI特征识别系统,用科技助力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生存状况监测

在厦门的碧海蓝天之间,常常会有灰色和粉色身影跃出水面。它们是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作为全球最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它们不仅是厦门湾的生态名片,也是衡量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白海豚

图1 厦门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摄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曾千慧博士)

然而,这些海上精灵的栖息地,与人类的航运、渔业和工程建设活动区域高度重叠。噪声干扰、栖息地缩减、网具缠绕,都在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在复杂的城市背景环境中,如何准确识别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动态及其面临的威胁并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助力种群的延续,是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

从“人工监测”到“智能识别”

过去十余年,科研人员常年坚守海上,用相机记录中华白海豚探出水面的瞬间,累计超过30万张影像,建立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数据库。科研人员甚至能凭借背鳍斑点“一眼认出老朋友”。但仅靠人力,难以满足系统性的长期监测需求。海豚有迁移、摄食等行为状态,捕食时,它在水下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人们很难发现它的行踪。考察结束后,研究人员还要从海量的视频和照片中筛选出有用的素材,再应用到科研和科普制作中。

模型训练过程截图

图2 模型训练过程截图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这一切。就像人脸,不同中华白海豚个体的背鳍有着独特的斑点和缺刻,是确定其身份的依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携手华为,共同打造了中华白海豚特征识别系统。该平台涵盖图片预处理、AI推理识别,到背鳍截取、数据分类与云端呈现的全流程。

中华白海豚特征识别系统界面

图3 中华白海豚特征识别系统界面

系统上线3个月,成功筛选出2820张图片与视频数据,识别出13头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并将数据标注效率提升了4倍。当前AI模型对个体识别的准确率90%以上,对中华白海豚复杂行为的识别率85%。 这意味着,每一头中华白海豚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档案”,科研人员能追踪它们的生存状态,真实的长期数据是制定合理保护措施的基础,从中可以了解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湾的数量、分布、年龄结构、育幼行为等特征,以及存在的威胁等。

  • 90%

    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准确率

  • 85%

    中华白海豚复杂行为识别率

共建可持续的未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20世纪90年代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便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奔走,如今AI的加入,让调查更高效、保护更精准。数据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壮年个体占比达51%,13头雌性平均繁殖间隔4.27年(年均出生2-3头幼崽),未来10-15年将是种群壮大的关键期——而AI识别系统提供的个体存活、繁殖动态、社群交流数据,正是制定科学保护措施的核心依据。王先艳,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研究与保护团队组长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8个中华白海豚种群中“与城市共生”的代表,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既是TECH4ALL理念的实践,更是跨界合作的典范。科研人员超过万小时的坚守,叠加AI的智慧,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密码逐渐被破解。正如科研团队常说的:“与中华白海豚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

中华白海豚特征识别系统界面

图4 成群中华白海豚畅游厦门湾(摄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曾千慧博士)

中华白海豚是厦门人与大海共生的见证,如今在华为TECH4ALL的支持下,其保护正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TECH4ALL是华为数字包容领域的倡议与行动举措,承载企业愿景使命,聚焦公平优质教育、保护脆弱环境等四大核心领域,以数字技术推动世界更平等可持续发展。 科技已成为守护脆弱生态的关键力量,随着技术进步与保护工作深入,期待在全社会努力下,中华白海豚会在厦门湾蓝色家园持续畅游,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篇章。未来,华为也将秉持这一理念,携伙伴以5G、云与AI等技术,在更多保护地助力科研人员用科技守护自然。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