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

每一次文明的跃迁都源自人类对未知的不断探索。这份深植于人类基因的探索精神,推动我们不断突破认知与技术的边界,走向更加繁荣的智能文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新定义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前瞻的视野,更需要依靠科技的愿景与假设来指引前路。

——汪涛,华为常务董事

与AI共赢

加速生产与生活全场景跃迁

医疗

医疗将从“救治”走向“守护”,从“机构”延展到“无界”。健康被拆解为可管理的数字单元,AI 主导主动感知与智能干预;绝大部分疾病将可预测、可修复、可治愈;硅基技术赋予生命增强与延续的可能;医疗体系将融入城市智能底座,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能力。智能医疗正在重塑未来健康的新格局。

教育

智能技术将与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全球教育全面迈入智慧教育时代。通过ICT技术尤其是AI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智能教学环境,全面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全球教育水平。

出行

交通出行将完成从满足位移功能到创造极致体验的深刻革命。通过深度融合先进ICT技术与智能载运工具,MaaS将整合RoboTaxi、公共交通与空中出行网络,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出行方案,将被消耗的通勤时间,转化为高效且愉悦的价值体验,共同重塑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生活。

饮食

智慧农场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约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支撑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生产。精准营养借助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穿戴设备,构建个体专属营养管理体系,通过个性化饮食推荐和管理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居家

未来居家将从单纯的生活空间蜕变为懂你的智慧空间。超沉浸全息技术让空间随心切换,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家人,让居住体验更高效、更个性化、更舒适。

制造

制造业将迎来“设计即制造”、“制造即智能”与“制造即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图景。AI驱动生成式设计与数字孪生实现“设计即最优”,研发周期从天缩至小时,定制化规模达百万级。智能工厂实现无人化柔性生产,人机协同大幅提升效率。客户全程参与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产品交付转向服务共创,形成透明协同、持续迭代的产业新生态。

金融

金融为每个用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知己”,通过超个性化服务实现以每个用户为中心;同时,以AI开展全流程赋能, 在科技、普惠、绿色金融领域,构建1岗1助理的全新人机协作模式,重塑运营质效。 伴随AI智能体覆盖金融全领域域,构建全域风控框架,确保AI安全、可靠、合规。

电力

电力系统中,光伏与风电凭借低成本及储能规模化突破占发电量超 50%,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构网技术破解新能源波动性难题,量子计算赋能智能调度保障供电可靠性,电动车化身移动储能,数据中心成柔性负荷,源网荷储全链条变革重塑电力系统运行逻辑。

物流

智慧物流将演进为全球供应链的"智能控制塔",通过深度融合先进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重塑现代物流体系。人工智能系统将确保每件货物在最佳时间,通过最适宜的载具与运输方式,从最优出发地精准送达指定目的地,构建高效、绿色、可信的物流新生态。

矿业

量子计算、纳米技术等高新尖端技术深度融合油气矿山行业,AI正从辅助工具蜕变为产业重构的核心引擎。矿业版图将由智能化技术重构勘探、开采、生产全链条:通过全息勘探、井下工厂、无人矿区,实现"地质透视化、开采工厂化、生产无人化"的科技跃迁。

城市

面向充满期待的2035,智能化正从分散的工具应用向协同化、共生化升级,将深度渗透城市肌理,推动城市从功能集合体成长为具有自进化能力的智能生命体。以城市级AGI为蓝图、以数据大动脉为纽带、以智能基础设施为根基,实现城市智能化的代际跨越。

与AI共生

让可持续发展成为智能的本能

AI向善

人机共生模式下,AI 需与人类共同构建一套智慧文明体系, AI 伦理促进技术服务于人类,而非凌驾于人类之上。AI安全支撑AI向善,构建可信赖的AI系统涵盖ICT基础设施安全、单智能体安全以及多智能体协同安全三个核心要素,同时依托AI安全治理来保障。

AI普惠

以人为本的AI普惠是确保技术红利共享、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AI普惠意味着让每个人——无论其种族、性别、地域、经济水平或教育背景——都能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