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各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可以得出每个指标所对应的区间值。然后根据该区间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换算,从而得出该指标的得分。通常情况下,如果实际值不到目标值的10%,则指标得分为1分;如果实际值在目标值的11%到20%之间,则指标得分为2分, 以此类推。当指标得分超过10分时,代表该指标的目标值已实现。
分值 (% 目标值) |
GDI得分 |
1-10% |
1 |
11-20% |
2 |
21-30% |
3 |
31-40% |
4 |
41-50% |
5 |
51-60% |
6 |
61-70% |
7 |
71-80% |
8 |
81-90% |
9 |
91-100% |
10 |
在此基础上,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汇总,并得出一国在泛在联接、数字底座、绿色能源和政策与生态四大使能支柱方面的得分。
每个使能支柱的权重基于因子分析来确定。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通过对各使能支柱进行最优加权线性组合得出一个索引变量,即因子得分,并根据其因子负荷量为各使能支柱分配相应的权重,以此来反映该使能支柱与GDI的关系。经过计算,泛在联接、数字底座、绿色能源和政策与生态在GDI中的比重分别为30%、30%、10%和30%。最后,基于四大使能支柱的得分计算出各国的GDI得分。
GDI得分 =\( \sum_{i=1}^{4}\left(\frac{\alpha_{i}}{n_{i}} \times \sum_{j=1}^{n_{i}} \text { Score }_{j}\right)\)
其中:
i:代表四大使能支柱
ni:代表各使能支柱的指标数量
j:代表各使能支柱的指标
αi:代表各使能支柱的权重
附加说明:
GDI在计算时采用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由此考虑各国生活成本的差异。GDI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电信联盟(ITU)、GSMA、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银行(World Bank)、联合国、Ookla、IDC、华为等来源的最新数据。并基于相似地理区域内的情况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估算。图表中的数据,由于做了舍入调整,显示结果跟实际计算结果可能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