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空

华为环境政策

华为坚信科技是应对环境挑战、保护自然的重要力量,数字化和低碳化是驱动绿色发展的双引擎。华为秉持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用科技创新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本政策声明基于华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绿色运营、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包装、产品可循环设计等相关政策和规范,整体阐述华为环境管理的总体原则及要求。

本政策适用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全资子公司(统称“华为”或“公司”)。

环境管理体系

  • 基于ISO14001、ISO14064、ISO50001、QC080000等管理体系要求与国际标准,把环境管理要求融入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并持续优化改进。
  • 持续识别并管理环境影响、风险和机遇,包括气候变化、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议题。
  • 遵守全球范围内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义务,持续保证华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运营的环保合规性,并带动价值链伙伴达到同样的合规水平;及时响应利益相关方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气候变化

  • 支持以科学为依据的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行动,鼓励华为各产业积极制定各自的绿色低碳目标(含碳中和目标),联合客户、供应商及伙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气候协定》碳中和目标、以及“GeSI数字新使命行动(Digital with Purpose Movement)”倡议达成。
  • 支持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在能源消费侧,华为在自身运营中优先采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并在供应链推广;在能源供给侧,华为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提升客户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助力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变革。
  • 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产品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交付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提供领先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解决方案,使能行业节能减排。
  • 在自身运营中坚持“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集约式发展方式,将绿色要求融入场所选址、设计、建设、运营及升级改造等全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打造低碳节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园区和数据中心。

循环经济

  • 在满足性能、质量、竞争力的前提下,优选循环经济模式,持续追求以下五个目标,致力于实现资源利用率更高、环境负面影响更小,减少对原生资源依赖。

(1) 更环保的材料:优选可回收材料、再生料、通过环保认证的材料/工艺,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压力。

(2) 更低碳的工艺:通过产品轻量化及小型化设计、工艺优化、节能设备等措施,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

(3) 更耐用的产品:提升产品耐久性、可升级性、易维修性、数据管理设计,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4) 更绿色的包装:通过创新设计助力包装减塑瘦身,持续探索轻量化、可循环、可降解、可靠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从设计到工艺,多措施协同让包装更绿色。

(5) 更少的废弃物:通过产品可循环设计提升部件或材料回收利用率,尽量减少生产、运输和存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废料和耗材,并协同报废服务商对生命周期末期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提升材料效率。

  • 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废水回用、雨水回收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污染防治

  • 从源头上降低或消除污染的产生和排放,管控运营、制造、运输、存储、处理和排放等过程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音污染,并预防化学品泄漏。
  • 基于全球适用的法规要求,结合客户需求并和行业对标,制定并持续优化产品有害物质管控要求和管理流程。一方面纳入各类产品的设计规范或需求基线,在设计过程中遵守;另一方面纳入物料选型认证、来料检测、产品认证等管理流程中,并要求供应商遵守(参考《华为供应商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生物多样性

  • 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尽可能避免在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开展运营。园区及合作项目施工及运维全程严格遵守当地环境要求,采取合适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并进行环境监测。
  • 与政府、客户、国际组织、NGO、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助力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30”保护目标。

利益相关方参与及合作

  • 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审核、绩效管理及物料选型等环节明确要求,确保满足合规与市场准入要求,并通过多种激励牵引供应商持续改进,共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
  • 协同供应链上下游,持续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和运输路径,提高物流效率,在满足性能、质量、竞争力的前提下,拓展使用低碳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同时,推进和完善逆向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有竞争力的绿色物流。
  • 定期组织交流、培训、优秀实践分享、行业论坛等,为客户、供应商、员工、合作伙伴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责任共担、能力共建、合作共赢。
  • 在全球标准组织中,携手客户及产业伙伴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组织的绿色标准工作,持续贡献,推动行业智能化、低碳化、数字化转型,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