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联接医疗: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医疗体系过时、设备陈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透明度不高、病人满意度低是当今医疗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移动网络使能远程医疗和物联网这两大关键技术,医疗产业将迎来新的健康发展。

文/丁江波
医疗体系过时、设备陈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透明度不高、病人满意度低是当今医疗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移动网络使能远程医疗和物联网这两大关键技术,医疗产业将迎来新的健康发展。
当前的医疗体系主要针对大病急病设计,忽视了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但是慢性病的相关医疗费用占比却超过了70%。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常常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或医院,这种情况在新兴国家尤为突出。例如,中国的顶级医院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缺乏透明度,无法迅速找到合适的医生。另外,等待时间长也导致了病人满意度不高,比如在西班牙,患者等待手术的平均时间超过100天。
医疗行业还存在费用居高不下的困扰。目前,医疗支出占全球GDP的10%。预计到2023年,美国产生的医疗费用在GDP中的占比将增至23%。
全天候医疗服务
借助数字化转型解决医疗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监控设备、智能手机APP、可穿戴设备、植入感应器将提供实时监控信息,开启医疗管理的新时代。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手机、监控设备、移动设备、数字助理、直接护理设备及其他无线设备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
降低医疗费用:据GSMA估算,2017年移动医疗可为巴西、墨西哥现有的医疗系统节省180亿美元,并创造20万个新增岗位。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预计,未来25年,如果美国以心脏病、糖尿病、肺病和皮肤病为重点对病人实施远程监控,节省的资金将达1970亿美元。
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与传统面对面诊疗方式相比,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诊断、治疗、监控更多病人,为疑难杂症的诊治腾出宝贵资源。2011年北欧多个国家试点发现,移动医疗可以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留夜和再度入院的宗数降低50 - 60%。
提升长期医疗效果:移动医疗可以进行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度,增强病人的自主性,让病人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帮助病人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移动医疗还有助于消除城乡差距。例如,华为与飞利浦合作推出了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医疗解决方案,以中国的二线城市为主要服务市场,解决二线城市医疗设备和合格医生短缺的问题。
重心转向家庭医疗
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引发了全球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4年,全球肥胖人数翻了一番。2014年,全球近19亿成年人超重,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9%,其中肥胖人数达6亿人,引致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例急剧增长。据联合国估计,2015年到2030年间,全球六十岁以上人口将增长56%,长者人数将达14亿。
从经济角度来看,病人留在医院直到完全康复并不划算,尤其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观察和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监控应当逐步从医院转移到家中。对于长者和儿童等需要看护的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数据的联网设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持续不断监控生物医学数据可以防患于未然,应对突发健康问题。
健康监控的范围既包括血压、脉搏、血糖、体重等相对简单的生理数据,还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脏除颤器等可以远程操控的复杂植入设备。
各类健康监控服务都依赖于移动联接,这对移动网络运营商来说是一大福音。据安永推算,2022年远程监控的潜在市场容量将达690亿美元。慢性病管理将成为远程监控服务最大的类别,尤其是针对长者、儿童和运动员等人群的慢性病管理。到2022年,这三类人群的慢性病管理将占远程监控市场的40%。
可穿戴设备驱动创新
可穿戴设备包括嵌入式感应器和具备无线通信、多媒体和其他技术的眼镜、手表、手环、衣服、鞋和其他日常穿戴物品。例如,服装可以监控氧气供应和体态,鞋可以计算消耗的卡路里和运动距离,眼镜可以记录周边环境。
根据Ovum估计,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销量将从2015年的9700万增长到2.77亿。在2017年之前,可穿戴设备大多只是被人们当成手机的替代品,而非必需品。而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元部件设计的改善,可穿戴设备有望迎来突破性增长。
可穿戴设备即将掀起一场医疗革命。它不但可以记录血糖、血压、心率、血氧量、体温、呼吸频率和其他健康指标,还将具备治疗功能。许多移动网络运营商都在积极开拓可穿戴设备市场,例如,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就和电子设备制造商欧姆龙合作推出了Moveband手环。该手环可以把数据自动传输到DOCOMO的APP中,实现全面健康管理。
目前,消费者医疗市场还没有出现领先的企业,这就为欧姆龙这类传统医疗巨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远程医疗的未来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ICT技术,异地为患者提供伤病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服务。据GSMA预计,2017年远程医疗市场价值将达57亿美元。
虽然远程医疗可以消除医疗服务提供商和病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要实现规模商用还需要克服多个障碍。首先,目前的远程医疗方案通常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公益项目,后续投资无法保证。第二,没有相应的国际法律框架保护隐私或规定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医疗服务提供商和病人都需要承担风险。第三,语言和文化差异往往会阻碍医疗服务提供商和病人有效沟通,尤其是在非洲等医疗服务欠缺的地区。此外,远程医疗的先进设备必须进行维护,但农村医院往往缺乏必要的维护支持。

2016年,STAR机器人医生的外科手术能力已经超过人类,而在未来远程医疗也将进一步发展。
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价值将达114亿美元,而2015年这一数字只有42亿美元。以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医生可以借助三维高清内窥镜,利用微型手术器具在患者体内进行精准操作。目前,医生通过手术台旁边的控制平台操作机器人,而在未来,随着下一代移动网络和实时数据传输的发展,医生不在同一所医院内也可以操作机器人进行手术。
2020年之后,5G将改变医疗行业的面貌。移动网络运营商可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移动医疗领域大展拳脚,提供安全、稳定、覆盖范围广的移动网络,还可以运营传统的呼叫中心业务。凭借这两大优势,运营商可以提供端到端的紧急医疗增值服务,加大医疗服务在欠发达地区的覆盖。除了技术方面的考虑,客户群庞大、政府关系紧密的优势也能帮助运营商吸引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支持。
例如,运营商可以实施开放策略,对设备制造商开放其开发平台。客户可以在特制的SIM卡上启用健康数据管理和紧急医疗服务。运营商可以建立稳健的网络,并与政府和医院合作,共同推广远程诊断。
运营商可利用其大数据分析能力改善健康风险控制和疾病预防,还可以与关键利益相关人合作,游说政府把移动医疗定位成慢性病管理的常规治疗方案。
从中期来看,高可靠、高性能的下一代网络可以给医疗行业带来激动人心的发展;而长期的目标则是让远程医疗惠及所有人群。
到2025年,医疗行业面临的大多数制约因素可能将不复存在,宽带网络、移动设备和APP的普及会使全民都获取初级医疗服务,包括全球各地的大量农村居民。
届时生物制造等领域也将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制造是培育活体组织的技术,目前特殊设计的3D打印机已经取代了原来成本高昂的传统仪器。位于费城的一家生物科技初创企业BioBots开发出了一款3D打印机,利用混合生物材料和活体细胞的特殊墨水来打印活体组织。未来甚至可能制造小型人体器官,替代实验动物进行药物试验,以及应用于罕见疾病的治疗研究。
3D打印机器人和人工生物学可以进一步改善外骨骼和意念控制的假肢等技术。人工智能将从海量数据集中识别出不同群体和区域的细微趋势,推动罕见病症的研究。感应器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穿戴设备,而是可以实现全天候健康状况监控:例如浴缸可以进行肿瘤筛查、汽车方向盘会发出体重超标警示、家用药品分发器可以提醒按时服用药物。
不过与医学技术发展相比,更令人振奋的进步还在于打破既有障碍,让医疗服务惠及全民。这将是全联接医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