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体验更好的交通
基础设施老化且效率低下将导致乘客体验差,企业的名声和收益都将受损。因此,交通基础设施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革,让交通更加快捷舒适。

文/Gary Maidment

交通拥堵、通勤时间过长、公交车厢严重拥挤是城市里很多人的生活写照。起飞去度假的感觉很棒,但去机场、值机安检就没那么有趣了,更不用说飞机延误。基础设施老化且效率低下将导致乘客体验差,企业的名声和收益都将受损。因此,交通基础设施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革,让交通更加快捷舒适。
拥堵的地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本世纪初全球人口已超过61亿,到如今已猛增到接近75亿人。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这导致交通日益拥堵。《纽约时报》在2017年6月报道了纽约老旧的地铁设施,指出其对交通的影响:“地铁延误的主要原因是人满为患,而这个问题在15年前基本上并不存在。”
更多的人也意味着更多的污染。2016年,欧洲环境署发布报告称,2013年二氧化氮在英国导致11,904人非正常死亡,随即英国的媒体纷纷开始报道柴油发动机排放的二氧化氮对健康的影响。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洛杉矶,平均每年有1300人死于致命的雾霾,迫使监管机构于2017年宣布了雾霾治理计划,为期15年,拨款高达150亿美元。而在中国,汽车的拥有量自2007年以来增加了两倍以上,很多城市都弥漫着浓厚的雾霾,引发广泛关注。
影响生活质量的不仅仅是拥堵和污染。《华盛顿邮报》分析称,人类平均每年有5到31天浪费在通勤上,没有任何产出。“人们憎恶通勤,甚于憎恶生活中的任何其他活动。”此外,由于通勤容易导致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俨然已成为隐形杀手。
希望的种子已经播洒
虽然人们憎恶通勤,交通数据显示的趋势也很悲观,但超回路列车交通技术(HTT)的创始人Bibop Gresta仍然看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和发展。他的愿景是交通能带来“无缝衔接的体验”,全面融入城市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由无处不在的宽带、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AI)支撑起万物互联的世界。Gresta表示,这些使能技术将协调可穿戴设备、手机、汽车、建筑入口、目的地等,提供全面、完整的交通体验。这些愿景正在开始实现,只不过很多人还不知道。“AI已经渗透进很多交通系统,”他说道,“但我认为大众和政府完全低估了这一点带来的影响。”

不过,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开始致力于开发新的解决方案,联接起更清洁、更环保、更快捷的未来世界。
2016年7月,华为和车联网应用开发商楼兰科技携手开发了下一代车联网解决方案,将楼兰科技的车联网云平台部署到华为企业云,实现双重有效备份。楼兰科技首席执行官田雨农说,车联网是物联网中最复杂的场景,因为涉及到“人、车、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极端苛刻。如果碰撞的发生只需要20毫秒,那么数据收集和随后的传输必须在20毫秒之内完成,以避免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在全面联接的V2X(车对万物)模型中,网络联接必须稳定,且无处不在。
车联网将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车辆生态系统的发展,并对其他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形成补充,其他的方案一般采用eLTE和GSM-R等网络,涉及云、大数据、传感器和AI技术。交通信号控制、电子警察、交通流量监测系统等功能,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快速的应急响应、视频监控和线路变更。对于大众而言,这可以实现更快捷、更安全的交通体验。
在空中交通方面,香港国际机场部署了华为的绿色不间断供电解决方案,每年可节省40,000千瓦时的电力,并消除了由于停电造成的延误。
在短距离出行和短途接驳方面,中国近两年兴起的共享单车模式迅速发展,以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与华为紧密合作,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智能锁方案,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补充。
随着面向未来的数字解决方案开始应用到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中,Gresta设想的自动化、无缝衔接和更环保的交通运输体验正在逐步成型。
但是这种愿景不会很快实现。回想一下过度拥挤的问题: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1亿,这对关键基础设施或环境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
智慧交通工具
我们正在加速进入下一个十年,交通领域越来越多地应用AI,并转向太阳能和电力等新能源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技术和点到点的按需交通模式不断成熟,很可能会带来全球汽车拥有量的下滑。
Gresta认为,虽然公众对超回路列车的认知远不及自动驾驶汽车,但到2025年,超回路列车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交通方式。
超回路列车的概念最早由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提出,随后Space X的工程师在一份白皮书中详细阐释了这一概念。Musk提出这一概念的原因之一是对美国加州的高速铁路项目感到失望,“作为硅谷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所在地,加州建造的子弹头列车却是世界上每英里造价最贵、且速度最慢的高铁之一。”
Musk认为,未来的交通应该“更安全、更快捷、成本更低、更方便、不受天气影响、可持续自我供电、能抵抗地震,且不破坏沿线的环境”。
超回路列车可以满足以上所有要求。它由一个直径2.23米、连接两个城市的双向钢铁管道构成,理论上最高时速可达760公里。管道将架设在约6米高、间隔约30米的混凝土塔架上,但也可以建在地下。列车由太阳能和电力驱动,由40节车厢构成,每节车厢容纳28人,在接近真空的管道内沿气垫高速行进。
Musk表示,从旧金山到洛杉矶,超回路列车仅需35分钟,而火车要12个小时。列车每两分钟发出一班,往返行程仅需80分钟,包括每站停留的5分钟。车窗可以进行交互式AR展示,乘客可以自己选择场景进行娱乐或工作活动。
那么,超回路列车会让地铁和铁路成为历史吗?Gresta对此予以否认。“超回路列车看重的不是速度,而是效率。它的目标实际上是让地面交通工具恢复盈利能力。”他指出,虽然伦敦地铁等基础设施可以升级为超回路列车,但“历史表明一项新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旧有的技术系统”。新系统的作用将是“迫使铁路行业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而数字解决方案也正在帮助铁路公司实现这一点。
超回路列车将对城市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不必再位于同一个城市,再加上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因人口过多造成的拥堵状况也将得到缓解。
享受出行

未来,客运交通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高效,最终实现在不同模式间无缝衔接的交通体验。
例如,您的私人AI助手只需要了解您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您给出任何指示,就可以帮您招来一辆电动无人驾驶汽车,或者,在将来更可能是一个单人座舱。
不同交通工具之间将实现无缝衔接的转换。Gresta说:“在乘客到达车站前,我们就将准确地知道他们的需求。”自动驾驶工具也不会局限于地面交通,2017年6月,空中客车公司已经开始试验其可选择遥控飞行器(OPV),又名无人驾驶直升机。
Gresta认为,交通体验应根据具体的出行原因,如和老板一起、以工作或休闲为目的等不同场景来设计。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出现自动化的出行模式,无论是个人出行或乘坐公共交通,交通工具都会说出乘客的名字来迎接,知道乘客要去哪里,甚至会播放其喜欢的电视节目。
预计到2025年,我们将迎来交通体验更加美好的世界。无处不在的联接技术是使能者,而体验的改善将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