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知金融时代,银行如何重生?
当人工智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银行”自然也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新业态。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颠覆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格局,炫酷的未来金融大幕,已徐徐打开。

文/唐玮
当人工智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银行”自然也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新业态。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颠覆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格局,炫酷的未来金融大幕,已徐徐打开。
毕马威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宣称,到2030年银行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或将取代人类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未来机器人上门服务或将实现,传统银行的多数部门或将消失。
或者,不止是银行,纸币可能也会消亡,数字货币渐渐占据主导地位。
瑞典曾是第一个使用银行发行代金票据的国家,但如今瑞典人日常生活中仅有20%的交易使用现金或票据结算,实体货币或在瑞典首先消失。瑞典央行于2016年11月宣布正在考虑发行“电子克朗”。中国央行也已有相关研究,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试运行。
到底,是颠覆消失,还是浴火重生?
未来金融构想
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中,每一次社会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技术革命,同样也都伴随着金融创新。
而此次掀起的金融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成为了主角。仿佛我们才为傻兮兮的初代Siri激动不已,各类专业机器人就开始碾压人类的智商,科幻电影里的未来世界似乎触手可及。AI曾经是实验室里“聪明人的玩具”,转眼之间,已容身于我们的生活中。
试想,在某个忙碌的周一清晨,一直试图兼顾事业与家庭的你,突然想起今天已是某一账单的最后期限,但此时必须送孩子上学再去公司开例会。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机器人管家伊森代劳,但你不想错过与渐渐长大的孩子难得的亲密时光。此时,你立刻和机器人财务顾问艾米联系,艾米提示,它可以轻松搞定,请戴上VR眼镜,虚拟化银行场景立刻在眼前打开。2分钟后,你带着孩子愉快地出门了,因为艾米同时把这个月的投资报告也一并呈现了,克服了人性弱点、并经大数据删选后的标的收益自然令你颇为满意。此时伊森已选择了最优路线,并设置了自动驾驶模式,在放松的情境下,你可以心无旁骛地与孩子交流。
在这幅未来的愿景中,好像银行不再是金融服务的主体了?
是的。最好的金融是“无感知金融”,当需要的时候,金融就在手边。也就是说,未来金融不再是高冷范,必然是深入渗透到生活中。以前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到金融机构申请服务,这项服务因为术业专攻而显现条块分割状态,但未来的金融必然是融合的,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着生活的场景一站式服务。这就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所定义的C2B金融生活的概念。

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未来不仅物理空间将被打破,类似VR工具即可把银行物理上的营业场所虚拟化,随时随地可以提供金融服务。“而且银行的信息账户、信息系统和账户系统,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也做到完全开放,或许连账户都不需要了。”曾主导招商银行“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大戏的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分析说。
消失、重构、场景化、无感知化,就是未来银行的关键词了么?
银行历来自带IT基因,如今,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站式便利金融服务已近在眼前。
如“刷脸”就可以获得贷款,生物识别技术让金融更安全。
又如,大数据的魅力与便利。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认为:“未来成功的银行一定是数据大行,是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优秀银行,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攫取价值。”
有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当你打开某一金融公司的应用界面时,连接了各类数据的系统,可以自动匹配你的需求,无论是办理贷款、投资理财,根据你的身体状态推荐美食,根据你的职业规划推荐学习内容,根据实时路况推荐最优出行路线,根据过往病史、健康情况、财务状况推荐合适的保险产品……全部可以一站式满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项金融产品,或者一家机构,通过大数据连接,能满足你所有的生活场景中的一切金融需求,你还会费心费力地选择多个专业金融机构吗?
从这个角度而言,毕马威所预测的“银行终将消失”,并非耸人听闻,可能就是未来发展的结果。
颠覆抑或重生
近年来,挑战与颠覆,一直与银行这位金融贵族如影随形,存贷差收紧、宏观经济走弱、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降杠杆从严监管、忽视长尾客户……无一不昭示着,银行的春天远去,凛冬将至。
“人工智能来了,世界完全改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技术,银行对客户、产品、服务、风险管理、渠道的理解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将改变整个银行业,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网络银行的概念。
锦州银行副行长王晶也坦言,从2013年开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开始的移动支付形成的无现金运动,对银行都带来了很强的冲击。
如果说,2013年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是蚂蚁对大象、毛细血管对主动脉的量级的话,现在金融科技的冲击,就如同刮骨疗伤般关乎全身,更为紧迫。
银行有个接地气的指标叫作离柜率,即银行业务通过移动设备、电子自助服务、智能终端等离开柜台办理与到柜台处理的比例。眼下这个比例在以惊人的速度直线上升。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1777.14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到1522.54万亿元,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了84.31%。
显然,客户的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埃森哲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在逐渐深入:消费者正以每年两位数百分比的增长速度,从传统银行迁移到互联网金融。
不仅是个人业务,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银行业将有近30%的营收受到影响,其中17.4%来自存款,6%来自信用卡和支付,4.9%来自贷款,3.4%来自资产管理。
如果说,来自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源的拷问,那么,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灵魂的洗礼。
思维方式的冲击主要来自客户至上、开放包容、平等普惠。马蔚华分析说,虽然我们银行也非常重视客户至上,但和金融科技公司在逻辑上有差异。银行讲究的是通过规范制度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最大化提高投入产能效益。金融科技是提高客户体验,尽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因为金融科技的思维方式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而银行此前的盈利模式正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的,故平等而普惠的模式,相较于少数而专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大众的拥戴。
所幸,目前银行已经朝着这个方向改变了。但技术更迭更快的一些后来者,却大有居上的气势。
以近年来风头正劲的蚂蚁金服为例,据陈龙介绍,自2013年开始使用云计算的技术,到2016年“双十一”,他们已能够处理12万笔/秒的交易,而全球最大的支付机构Visa的记录是1.4万笔/秒。
蚂蚁微贷已为600多万家小企业(中国共有700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1万多亿元贷款,这自然与银行业庞大的贷款余额不可相提并论。但著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其贷款金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用了40年,而蚂蚁微贷的万亿规模仅用了6年。
由此可见,未来金融的战场必然是技术的竞争,拥有成千上万工程师、成千上万算法科学家、成千上万服务器甚至量子计算机的技术大牛公司,秒杀一般的金融机构似乎也非难事。
我们已经知道,未来新的金融生态必然是场景化服务,从“资金-场景-人”(产品-网点-客户)迭代至“人-场景-资金”,资金不再成为核心优势,场景才能粘住客户。
换而言之,谁先构建完整、方便、安全、囊括各类金融服务的场景,谁就赢得了先机,构建的主体也无所谓是银行、券商、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谷歌、苹果、亚马逊等高科技公司了。
那么,先天理念不足、后天技术被赶超、商业模式被碾压、客户被分流、资金网点优势无用……看起来劣势满满的银行,还有何优势,确保不被消亡?
信用与安全。悠久的历史、专业的形象、一定的国家背书所形成的信任,加上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银行有严格的风控和流程隔离风险确保安全。
这也是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坚定认为“银行不会被颠覆”的理由。他认为,在本轮金融科技浪潮中,传统金融机构坚守金融的基本规律,再加上积极应用科技手段,已大大推进整个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也可后来居上。
显然,是否消失,还取决于银行本身。
套用一下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已经发生的未来》(Landmarks of Tomorrow) 一书的最后一句话: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新观念和新危险、新领域和持久危机、痛苦和成就的时代,在这么一个重叠的时代——传统金融与未来金融交相辉映的时代,银行既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所不能的。

如何构建新的竞争力
幸运的是,所有银行都在努力改变。建设银行早已在深圳打造了智能网点,用机器人分担了行员的工作;工商银行用“高、大、上”的白色基调设计智能网点,大厅只要一位“百问不倒”的大堂经理穿梭解说就够了;财富管理做得最好的招商银行,更标榜指纹和面部识别等高科技,强调未来银行的“轻、创新”。
“金融科技将会重新定义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认为,我们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零售客群的优势,在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流程上插上移动优先的翅膀,来一轮渠道革命和服务升级,还要全力挖掘行内外的数据资源,在客户营销和内部管理中装上大数据的精确制导,来一场思维革命和工具升级。
在快速迭代的金融道路上,不进则退。如何重塑银行在金融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核心系统较为老旧,二是诸多新技术需要适配与应用。”华为中国企业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刘维明认为,金融行业需要构建平台+生态。
对于银行而言的机会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大大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通过金融创新获得更多的盈利。
最新发布的《未来银行创新报告2017》中也提到:
在业务层面,银行需提高核心业务能力。利用金融科技构建衍生服务体系以及分布式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思维,依托云、网、端的融合效应,建立内外交互的信用风险评级管理体系、量化模型和IT系统。
在技术层面,银行需善用科技,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要加强移动互联。
善用大数据。聚焦客户,提升银行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平;聚焦内部,即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内部运营,减少风险损失。
云计算。一个开放银行生态系统是一个“云”上的生态,实时响应客户和消费者所需。
人工智能。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会使金融服务的形态、客户数据处理、洞察需求、风险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区块链。应用于客户识别、贸易融资、支付和金融交易等等。
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经说过,你身上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应对。看,哲学家说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也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