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开启智慧城市美好未来
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智慧城市践行者共同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为支点,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天津,基于IOC和四大AI平台助力滨海新区打造“幸福泰达”;在青岛,基于土地数字化为农业赋予智能,创造粮食生产的奇迹;在杜伊斯堡,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助推城市智慧化,增强城市吸引力。

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智慧城市践行者共同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为支点,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天津,基于IOC和四大AI平台助力滨海新区打造“幸福泰达”;在青岛,基于土地数字化为农业赋予智能,创造粮食生产的奇迹;在杜伊斯堡,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助推城市智慧化,增强城市吸引力。
AI是驱动城市智慧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用了37年的时间使得城市化率提升了37%,这个数字相当惊人,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的诸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需要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去缓解和完善。而智慧城市建设是双轮驱动的,一个是业务驱动,另外一个是技术驱动。业务驱动的主线条是从客户到业务需求、再到架构;技术驱动是AI、数据和云等技术。在双轮驱动下的各方如何协同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热议的话题。
城市的需求非常多,业务千变万化,没有哪个公司能把所有的业务做全。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这个人要能够自生长、自发育,首先要有大脑,有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他才能够感知、能够看到、能够思考,这样一个城市才能够持续发展。
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博士表示:“华为致力于打造城市神经系统,做智慧城市建设使能者与推动者。目前,华为正在基于‘平台+生态’的理念构建‘+AI的智慧城市数字平台’,以华为ICT基础设施为基础,通过行业使能平台整合IoT(物联网)、大数据+AI、视频云、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融合通信五大资源,并联合合作伙伴构建平台生态系统。”实践表明,资源统筹的数字平台对于智慧城市可持续演进意义重大,而AI引擎的注入将使城市神经系统更强健,增强城市有机体自我学习、自我演进的能力。
IEEE P2413主席Oleg Logvinov表示,科技进步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AI正在成为下一个驱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引擎。AI技术在城市规划、公共安全、交通和能源领域已经得到运用,辅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并且催生全新的数字经济模式。
助力天津滨海新区打造“AI+智慧城市”新标杆
天津滨海新区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万左右,GDP约七千亿,泰达位于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从泰达的发展来看,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泰达在2007年就开始建设简单的政务平台,发展到2017年以后,建设智慧城市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大数据体系,这是支撑智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
泰达的智慧城市体系分三个方向,上面是业务体系,包括各个部门,比如审批、公交、医疗等等,还有一些综合性的平台,包括跨部门的系统,这些系统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或者管理。在此之下是数据信息,包括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再往下还有一层是支撑体系,传统是云和网络,如果以大数据来构建一个智慧城市的话,必须把数据平台优先考虑。
从传统来看,智慧城市体系来自于业务一层,实际上数据体系以前是为业务体系做支撑,这浪费了数据的价值。数据能够通过AI直接产生价值,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更直接的服务,而不仅仅通过应用平台,这样的架构实际上是基于AI和大数据来建设智慧城市。
华为助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和开发了一套以AI为基础的“1+4+N”方案,即一个中心、四大平台和N个创新应用。其中一个中心是华为研发的“城市大脑”IOC中心,通过汇集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市民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物联网数据,经由“城市大脑”进行处理、沟通和深度挖掘,再充分利用AI技术,展现“大脑”的深度分析价值。
四大AI平台与IOC中心紧密配合,实现“聆听民声、感悟城市、关爱民众和服务企业”的四维创新。基于一中心、四平台的N个创新应用,助力泰达实现平安、美丽、便捷、和谐、文明和活力的6大幸福指标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青岛,土地数字化为农业赋予智能,成就“海水稻”种植奇迹
中国的耕地只有18亿亩,而粮食进口超过了全年粮食消耗量的50%。与此同时,中国有1亿公顷,也就是15亿亩盐碱地,当中大概有两三亿亩有潜力改造成良田来进一步生产粮食。海水稻(耐盐碱水稻)这个品种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通过它的种植把盐碱地改造为良田。
袁隆平院士带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研发的海水稻,目前在国内测产,亩产可达620余公斤,在迪拜沙漠地区试种,亩产可达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的目标是在5-8年改造1亿亩盐碱地为良田,这1亿亩盐碱地可为我们国家每年增产三百亿公斤粮食,养活八千万人口,这八千万人口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也是我们国家未来20年新增人口的数量。
成就“海水稻”种植奇迹的,除了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外,基于华为“要素物联网系统”的土壤数字化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地表、地下传感器收集光照、温度、盐碱度等信息,通过eLTE网络传送到华为云端大数据中心,然后通过AI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诊断,提供靶向用药、定向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从而实现盐碱地稻作改良和产量提升。
这套智慧农业的沃土云平台来自于华为的黑土地理念,利用四维改良法,最终实现农业的技术革命。在农业1.0时期完全是手工劳动,2.0是使用农业机械,3.0是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到4.0是尽量少干预、全区域、全链条的无人化农业。袁隆平团队的目标,第一步是实现农业数字化,第二步是实现农业智能化,第三步是实现农产品体系化,未来将改造1亿亩盐碱地,这将是造福全人类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杜伊斯堡,云计算与物联网助推城市智慧化,增强城市吸引力
杜伊斯堡位于德国的中部,也是欧洲人口最密集区域之一的鲁尔区。鲁尔区是最大的钢铁生产区,因为城市的智能化,现在钢铁工人的数量已经从7万人下降到1.6万人。杜伊斯堡目前正从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转变为一个智慧城市,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帮助杜伊斯堡的城市快速发展,并且优化市民的生活。
杜伊斯堡的目标是抓住数字化提供的机遇,利用ICT新技术提升城市生活体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增强该市对市民、企业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华为具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城市构建未来发展方向的经验与实力,这促成了华为与杜伊斯堡在智慧城市项目的合作。
在云计算基础设施层面,华为提供技术的“莱茵云”为杜伊斯堡城市云化战略提供基础平台,推动了电子政务、交通、物联网、统一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及落地,实现以“智慧基础”搭建为主的“智慧杜伊斯堡1.0”建设。
在物联网层面,杜伊斯堡市将会使用华为5G、WiFi、WLAN等连接技术和物联网平台,实现城市部件实时感知,构建联接交通、物流、电力、工业制造等城市设施的“神经网络”,助力智慧生活、自动驾驶、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能城市运营等落地,进入以“智慧体验”为基础的“智慧杜伊斯堡2.0”阶段。
举一个例子,在教育领域,杜伊斯堡重点关注智慧教室,包括广域网和宽带连接,以及自由免费的WiFi。此外,杜伊斯堡利用华为在5G方面的经验、IoT和宽带方面的技术经验,实现智能物流以及工业4.0,帮助提高杜伊斯堡市民的生活,让杜伊斯堡成为更加吸引人的投资城市。
行胜于言,华为要做智慧城市实干家,用AI支点,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