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云轨”:便捷智能的出行神器
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进入者,比亚迪历时5年研发而成的云轨,能否延续过去20年的商业神话,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此信心满满,他详细讲述了云轨如何成为城市治堵神器,助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

文/许胜蓝、薛桦
从做手机电池起家,到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再到光伏储能领域,比亚迪自1995年创立以来一直在扩大商业版图。特别是近5年,比亚迪不懈追逐“绿色梦想”,业务已拓展至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令世人瞩目。面对全球性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比亚迪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并打造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把地下、地面、空中全部利用起来。于是,跨座式单轨项目“云轨”应运而生。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进入者,比亚迪历时5年研发而成的云轨,能否延续过去20年的商业神话,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此信心满满,他详细讲述了云轨如何成为城市治堵神器,助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
构建“轨道上的城市”
谈到云轨最初想法的来源,王传福表示还要从自己亲历的“一桩堵车故事”说起。王传福6年前去北京出差时,突发的大雨让北京全城陷入瘫痪,让他花了4、5个小时从西直门到机场。“当时(堵车)我的印象就特别深刻”,王传福表示。
事后第二周,王传福去日本东京出差,发现东京的交通很畅顺。查阅资料后,他发现与北京相比,东京其实是“车多路少”。道路的通畅并非因为马路多或者人口稀疏。这一查,让王传福更为好奇,日本到底是怎么解决“堵车”这个问题?王传福谈到,东京是一座轨道上的城市,有85%至90%的人在工作日选择公共交通。
“我认为中国未来要实现轨道上的城市,这是中国要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正处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率为60%,城镇常住人口数将达到8.5亿人;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从1930万辆到2800万辆,连续保持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大规模的汽车普及和城市化叠加,让城市道路不堪重负。”
在王传福看来,“未来云轨将主要满足的是地级市的需要。这些城市的汽车增量是每年15%,道路增量只有1%,买车是生活越来越好的人群的刚需,而拥堵不可避免,解决方案只有发展公共交通。”
用50亿撬动10万亿大蛋糕
通过投资50亿元研发云轨技术,比亚迪正式进军万亿级轨道交通领域,为走向下一个高速成长期奠定基础。作为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坐式单轨,云轨最显著的优点是“经济性高”,可以大幅减轻中小城市财政负担。
王传福表示,“云轨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建设周期也只有地铁的三分之一。像汕头这样的地级市在中国有273个。273乘以400亿元,市场蛋糕是十万亿元级。”另外云轨是跨座式单轨,占地面积小、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类似于“空中小火车”,最高时速可达80km。
王传福对云轨的市场定位十分清晰。他认为,地铁、高铁是大运量的交通系统,而云轨是中小运量,更适合中型城市及大型城市的郊区。谁抢占到这块蓝海,谁就能获得巨大的市场。“云轨是比亚迪针对世界各国城市拥堵问题推出的战略性解决方案。作为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产品,云轨可与现有公共交通系统结合,打造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可广泛用于一、二线城市的交通接驳线、加密线,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交通主干线,还有旅游景区的观光线等。”
云轨闪耀银川花博园
2017年9月1日,首条云轨在银川市花博园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也让银川结束了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游客搭乘云轨,俯瞰花海丛林,以最好的视角游览花博园。据不完全统计,开通当天有大约4万人次体验了比亚迪云轨,9月2日、3日迎来花博园开园的首个周末观园高峰,单日乘坐游客超过6万人次。由于花博园云轨目前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车速被限制在25km/h,噪音几不可闻,即便车辆在站台上擦肩而过也听不到任何噪音。
王传福细数了建造银川花博园云轨项目的过程。“自开工到建成正式通车,不到半年时间完成了基础建设、钢立柱吊装、轨道梁架设、机电通信设备、储能电站等工作。”云轨的每节车厢里设有高速无线宽带服务,乘客在线玩网络游戏不成问题,分享照片、视频等到朋友圈,更不在话下。对于经常因玩手机而坐过站的小伙伴来说,还有一大福利,就是到站提醒。与此同时,依托客流实时监测技术,乘客能实时收到站台及车厢拥挤度提示,便于避开拥堵区,直接去往舒适区。
王传福骄傲地说,“由于观园人数超出预期,我们启动了预案,原计划备用的1列云轨也投入运营,所有7列云轨满负荷运营,而且零安全故障,零乘客投诉,准点率超过99%,近乎完美。”
自“云轨”推出以来,除银川外,比亚迪已与国内多个城市签约。2017年8月22日,比亚迪与菲律宾伊洛伊洛市签约,计划于2019年建成20多公里的云轨,也预示着“云轨”未来将服务更多的海外地区。
与黑科技联姻
未来,无人驾驶系统将是云轨的高科技主打配置。无人驾驶分为四个等级,而比亚迪的无人驾驶系统已经达到最高等级——全自动无人驾驶(UTO),可实现全自动运行,并且还具有安全追踪间隔最小、断电无人驾驶、自动诊断、休眠唤醒、客流实时监测、人脸识别等多项功能。
每天清晨,云轨会自动“清醒”,在完成牵引、制动、车门、照明、电池、空调等多项检测之后,自动上线,随后自动运行,在完成既定工作后,自动“回家”、“休眠”。在车辆运行前、运行时,云轨会进行自我诊断,完成包括全系统的300多项检测。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该系统依旧能正常工作,既能适应-40℃的低温,也能经受80℃的高温挑战。
王传福特别指出了云轨的一项功能,“在市电中断的情况下,云轨可自动切换成车载动力电池供电,并在无人驾驶模式下,驱动车辆安全运行至车站。”
云轨无人驾驶,除了需要比亚迪的控制技术及定位技术之外,还离不开华为的eLTE通信技术,即4.5G轨道交通无线专网。如果说比亚迪云轨的无人驾驶系统是人脑的决策系统,那么华为4.5G轨道交通无线专网的作用是为云轨无人驾驶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输送通道,两者默契配合才能让无人驾驶变得可控、安全。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云轨无人驾驶系统应用的4.5G轨道交通无线专网主要拥有三大亮点。首先,受益于4.5G技术的高可靠、低时延优势,结合A+B双网配置,eLTE为云轨无人驾驶系统提供了更可靠的通信网络,保障列车行进中的切换低时延和业务连续性,让云轨运行更可靠。其次,面对可能的干扰,eLTE有先进的抗干扰技术,辅之以端到端加密鉴权等算法,使得车地通信更安全、更稳定。
另外,eLTE在覆盖能力、多用户接入能力以及QoS保障机制方面的优势,使得列车运行信号、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和CCTV(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等多业务能一网承载,至简网络打造智能车地通信。华为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与比亚迪云轨各项应用、行业终端厂家进行了深度行业适配,打造多方共赢的新生态。
谈及与伙伴的合作,王传福表示,“华为4.5G轨道无线专网代表了行业无线的发展趋势,契合了云轨发展的需要,更可靠、更高效、更智能。比亚迪始终坚持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搭载无人驾驶系统的云轨在全球各地落地开花,更多的市民将可以乘坐云轨,获得便捷、智能、可靠的出行服务。”此外,王传福希望比亚迪参与到更多轨道交通业务的运营中,并促成全球供应链的协作,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物理的距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