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引擎推动物联网规模商用进程
要成功开启物联网规模商用的大门,整个产业必须共同努力,打造物联网发展的“三大助推引擎”,即经济便捷、安全可信、高效共赢。华为将创新IoT技术与众多垂直行业深度融合,推出系列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IoT商用进程的纵深发展。

文/蒋旺成
物联网规模商用挑战重重
自从上世纪末物联网(IoT)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传感器和网络等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有望迎来规模商用的井喷期。然而,物联网走向规模商用的道路并不平坦,前方依然挑战重重。
几年之前,中国曾经掀起一波物联网发展浪潮,但最终很多设想中的业务都没能发展起来。如今物联网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三大运营商迸发别样热情,将物联网当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但垂直行业似乎并没有像运营商一样“燃起来”。
从实践情况看,当智能门锁、车联网、安防摄像头等物联网业务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舒适的同时,却由于安全防护的滞后而屡屡被黑客入侵;当运营商或企业兴致勃勃建好物联网络后,却发现无法满足垂直行业特定场景软件开发需求,因为物联网生态太过复杂。
过往的种种教训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要成功开启物联网规模商用的大门,整个产业必须共同努力,打造物联网发展的“三大助推引擎”,即经济便捷、安全可信、高效共赢。作为先行者,华为已在物联网领域深耕多年,将创新IoT技术与众多垂直行业深度融合,推出系列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IoT商用进程的纵深发展。
经济便捷,降低创新投入及技术门槛
无论是水务、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还是共享单车等互联网企业,在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业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时,都希望能够部署成本最低、落地便捷的物联网方案。
试想,如果在行业创新探索阶段,发展物联网业务成本高昂,风险巨大,部署实施又相对复杂,就会让各垂直行业对创新望而却步。因此,物联网方案提供商应该努力让垂直行业像使用水电一样,经济便捷地开展物联网业务,减少创新门槛。
华为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推出的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支持多种灵活的部署方式,如华为公有云、运营商合营云以及私有云等,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IoT云服务。
具体而言,华为IoT云服务可支持灵活开放的应用使能,快速集成行业应用。IoT云服务提供完备的物联网基础服务能力,包括设备集成、设备管理以及应用使能,以及垂直行业的行业应用套件,如智慧家庭、车联网、智能抄表等,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基础平台。当企业开发应用时,可调用各种开放的API,如北向基础API(覆盖安全接入、设备管理、规则引擎及消息推送等),行业API(覆盖智慧家庭、车联网、智能水表等行业场景),南向设备API(覆盖传感器生态、网关生态、摄像头及芯片模组生态,面向终端开发者,提供设备开发使能套件及系列化Agent),从而加速行业应用开发及新业务上线。
其次,华为可提供多样化的接入网络,满足任何场景下的物联接入需求。NB-IoT可满足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以及多连接的蜂窝物联需求;eLTE可使用免授权频谱,一张网支持宽带及窄带业务融合,满足企业在生产和运营方面的不同需求,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EC-IoT企业物联网关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广泛应用于智能路灯、智慧楼宇等领域;智慧家庭网关支持家庭健康、娱乐、安防和家居自动化等业务,使能运营商从传统家庭宽带业务向智慧家庭业务转型。
在当前业界最为关注的终端侧,华为提供Huawei LiteOS物联网操作系统,使能终端设备智能化,能快速接入IoT网络,且设备可视化、易管控。Huawei LiteOS是轻量级开源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开源模式,提供统一开放的API,合作伙伴能够快速开发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制造等物联网产品。终端设备集成Huawei LiteOS后,可安全接入华为IoT云服务,支持完备的设备管理,如终端可视化管理、远程固件升级、终端故障定位等。
安全可信,有效保障IoT规模商用
与面向人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针对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可能导致更大的财产甚至生命损失。只有建立起强健的防御盾牌,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物联网的规模商用才能得到保障。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摄像头、智能门锁、儿童手表等物联网设备,都被成批次攻破过。如2016年10月,一款名为Mirai的恶意软件侵袭了大量存在漏洞的智能摄像头、智能网关、智能家电等物联网设备,将它们变成网络攻击者的“肉鸡”。在工业控制领域,2010年的Stuxnet蠕虫病毒能够针对西门子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进行攻击,并通过U盘和局域网进行传播。目前热门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忧虑,如克莱斯勒在2015年就因车载联网设备易被黑客攻击问题,被迫召回140万辆汽车。
华为基于多年的积累,在物联网安全防护领域提出了“3+1”纵深安全防御体系。该体系主要体现在终端侧适度的防攻击能力、网络侧恶意终端检测与隔离、平台及数据防护、安全管控与运维等方面。
在终端侧,很多物联网终端的存储及计算资源受限,为此华为针对性地设计了轻量级IoT安全连接协议,支持分布式认证并满足低RAM低ROM需求,解决了弱能力物联网终端间的通信安全问题。
在网络侧,华为安全方案具备防海量浪涌风暴能力,通过恶意行为检测的深度学习模型设计与训练,能够对恶意终端进行快速检测与隔离。
在平台及数据防护方面,华为利用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对物联网平台的数据进行保护,防止平台上的物联网数据被恶意破坏或泄露。同时,云端数据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隐私保护法律要求。
华为还建立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端到端安全标准操作流程,以进行安全管控与运维,结合日常安全评估、自动安全态势感知等安全预警和检测能力,指导运维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构筑安全管控机制。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之外,华为正通过生态合作,为物联网安全作出贡献。首先,华为在终端安全方案上向合作伙伴提供有力支持,并率先发布终端安全设计、安全测试指导,后续还会提供安全测试工具,并通过遍布各地的OpenLab为行业伙伴提供安全测试服务;其次,华为积极参与物联网安全标准建设,首个提出DTLS+协议,对设备的轻量级认证做了大量优化;华为还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政策引导、法律颁布和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大物联网安全投入。
高效共赢,构建开放生态
在极度复杂的物联网市场,构建开放生态、产业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为结合自身技术研发优势,积极构建行业生态,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动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壮大。
华为在2015年宣布,投入10亿美元大力扶持开发者。为了方便合作伙伴随时调用和集成华为IoT解决方案开放能力,华为在深圳、西安、上海、日本东京、新加坡、德国杜塞尔多夫等地建设了14个OpenLab,并帮助Vodafone等运营商构建了8个OpenLab。通过OpenLab,华为可向物联网合作伙伴提供开放实验室服务,包括联合解决方案的创新、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等,加快了解决方案的上市速度。
2017年以来,华为与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共同发布了多样化的垂直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与深圳电信、深圳水务集团合作推出智能水务,提供更加可靠便捷的水务处理能力;与模组厂商u-blox、葡萄牙电信共同开发智能电表,实现电力数据的全自动采集,降低线损率,并减少欠费;与上海联通、千方科技共推智能停车,实现停车位信息采集与查询,降低人力运营成本,提高车位利用率,增加停车场收入;与中国电信合作为ofo提供共享单车智能锁,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
“做大蛋糕比分享蛋糕更重要”,只有整个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生态圈中的各方才有合作共赢的机会。华为作为物联网产业生态的积极贡献者,始终坚持“被集成”,愿携手合作伙伴一道,共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