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馈现代化:超越天面藩篱,释放MBB潜能
通过多频天线整合天面、劈裂天线“以一当多”和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组合拳,天馈现代化突破天面瓶颈,实现了天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了MBB网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蒋丹
2G/3G时代,天馈系统多采用单频和双频天线简单叠加的方式,是整个无线网络部署中“微不足道”的一环。随着MBB网络的发展,新频部署、Beamforming技术应用和Massive-MIMO演进等突显出天馈系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站点获取难导致天面“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天馈系统成为MBB网络发展的“制高点”。抢占该“制高点”,天馈系统现代化改造成为不二选择。通过多频天线整合天面、劈裂天线“以一当多”和智能化管理等一系列组合拳,天馈现代化突破天面瓶颈,实现了天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了MBB网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MBB网络发展:驱动天馈系统成为“制高点”
众所周知,更多频谱、更高频谱效率和频谱复用是MBB网络容量提升的3个方向,这其中新频谱需要新天线的支持,MIMO和多扇区部署需要天线提供多端口,而Beamforming和massive-MIMO技术的应用中天线技术是关键,由此天馈系统成为了MBB网络的关键网元之一。
天馈系统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的同时,其部署却在MBB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居民对天线部署越来越敏感等原因导致站点资源的获取越来越困难,而现有天面空间有限,单频和双频天线简单叠加的部署方式不能满足网络部署的需要。以欧洲新增频段部署为例,GU网络发展10余年也只有900MHz、1800MHz和2100MHz这3个频段,一面单频天线加一面双频天线共6个天线端口就能满足需求;而LTE网络短短几年间就部署了800MHz、1800MHz和2600MHz频段,未来1~2年还可能会部署700MHz和L band,天线端口数至少要增加3倍。如果仍采用部署单/双频天线的方式支持上述新频谱,有限的天面肯定难以支持这么多根天线的部署,而在此基础上想要进一步支持4T4R、Beamforming和massive-MIMO等4.5G/5G演进需求则更是缘木求鱼。
天面“供需”的不平衡将使得天馈系统制约MBB网络的发展,获取更多天面资源和最大化天面利用率成为MBB网络发展的关键一环,天馈现代化改造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选解决方案。
多频一次部署:未雨绸缪,“快人一步”
多频天线是天面整合的关键手段,已被全球运营商广泛采用。ABI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多频天线的应用比例正逐年提升,预计2016年将达到50%。MBB网络的演进将驱动12端口、14端口甚至更多端口的多频天线部署。
那么,采用多频天线进行天面整合是否有方法论?答案是——有。例如K国Z运营商已部署G900、U2100和L1800频段,需新部署L800频段。现网每扇区只能部署两面天线:G900和L1800一面,U2100一面,常规方案是替换其中一面天线来支持L800,但Z运营商没有这样做,而是使用一面6频天线替换了现网的单频和双频天线。Z运营商的考虑是这样可以为未来FDD LTE2600 4T4R部署预留4个天线端口,同时也为未来LTE700和TDD LTE2600天线预留天面空间,避免3~5年内因新频和MIMO演进进行多次天线替换,网络部署“快人一步”,提升了网络竞争力。
基于未来MBB目标网进行天线演进规划,根据规划结果选取合适的多频天线,一次部署满足未来3~5年网络演进需求,是多频天线天面整合的“方法论”。无论是预留天线端口还是预留天面空间,可充分考虑天面资产利用率,确保其价值最大化,并具备面向未来演进的能力。
多波束劈裂天线:打造与F1赛车一样的极致体验
“2016年一级方程式(F1)赛车海湾航空巴林大奖赛”于2016年5月举行。据以往经验,F1赛事期间人流密集,将形成超高峰值话务流量。如何保障MBB用户能够享受到如F1赛车“风驰电掣”的感觉一样的极致体验?VIVA巴林首席执行官Eng.Ulaiyan Al Wetaid说:“VIVA以提供巴林最快的4G网络为中心。正如此次成功部署的创新解决方案,无需增加新站点,环保高效提升网络性能。”这里的创新解决方案是华为9扇区解决方案,部署在巴林话务热点区域,突破这些区域无法新建站点的限制,提升VIVA网络容量至普通3扇站点的2.7倍左右,打造了与F1赛车一样极致的MBB体验。
无需新增站点、无需新增频谱——多扇区被认为是存量网络容量提升的可行解决方案,但却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部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劈裂后扇区间干扰严重,容量提升不如预期。但多波束劈裂天线通过创新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扇区间干扰,网络容量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双波束劈裂天线容量提升可达1.7倍,三波束劈裂天线容量提升2.2~2.7倍左右,而未来立体波束劈裂天线容量则可提升达4倍!
不仅如此,多波束劈裂天线还衍生出同时支持3扇区和多扇区组网的混合多波束劈裂天线,每扇区部署一面混合多波束劈裂天线,即可满足GSM、UMTS和LTE异构组网需求,天面整合与容量提升一箭双雕,完美匹配多扇区部署需求。
自2014年首款劈裂天线问世,便迅速催化了全球多扇区解决方案的规模应用,一年时间全球新增多扇区站点35000个。现在,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选择了多扇区进行存量网络扩容,而这其中,多波束劈裂天线功不可没。
天馈系统智能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2014年华为与中国移动携手研发的“EasyBeam解决方案”获得天线业界第一个GTB大奖,2015年华为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的“Self-aware Antenna解决方案”再次斩获GTB大奖。EasyBeam解决方案应用于TDD系统,通过Beamforming技术实现天线水平波束宽度、水平方位角和垂直下倾角远程调整,极大提升了网规网优效率;Self-aware Antenna解决方案实现远程、实时获取天线位置信息、机械下倾角和水平方位角,提升网络维护效率的同时使得SON(自组织网络)解决方案中邻区自优化等功能更智能。这两个解决方案的“问世”共同说明——天馈系统智能化管理诉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大多数天馈系统以“铁疙瘩”形象存在于基站系统中,无法远程操作与维护,随着网络结构日渐复杂、上站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网规网优和网络维护效率日益低下,驱动着天馈系统不断向智能化管理发展。
多频天线各频段电下倾角远程独立调整是天馈系统智能管理的基本需求。为提升网络操作维护效率,避免多次上站,天线电下倾角倾向于选择远程管理。同时,由于各频段覆盖范围有所不同,多频天线各频段如采用相同的下倾角,会导致网络性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为确保网络精确覆盖和性能最优,多频天线需支持每个频段的电下倾角独立调整。
除此以外,天线信息化管理也是天馈系统智能管理的新需求。信息化管理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在天馈系统重要性和投资占比均在提升的情况下,有必要支持天线资产信息远程读取并纳入基站系统存量管理中;其二,网络的复杂性需要天线的工程参数(例如挂高和机械下倾角等)逐渐摒弃人工记录与维护方式,采用操作维护系统远程实时读取,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三,未来SON解决方案与天线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站点电子地图精度由站点级细化为扇区级,使邻区自优化等功能更加完善。
天馈系统智能管理的推进,将使得整个基站系统中最后一个“黑盒”变为“白盒”,可以认为这是MBB网络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