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华为:重构课证,促新共荣
深职大围绕专业课程与行业认证融合,与华为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惠及更多企业、院校、师生,探索出了一条协同育人的全新之路。
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信学院副院长 何健标
十年前,正是华为认证体系对外开放和推广初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抓住时机与华为深度合作构建“课证共生共长”,取得巨大成效。随着华为认证体系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突围的需求,华为发展根技术并举办高水平华为ICT大赛,我校再一次敏锐把握企业需求,在“课证共生共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华为根技术,推进学校的新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并将大赛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把社团建设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技能竞赛常态化、规模化的备赛体系,不仅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在学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人才培养的创新只有紧跟产业需求、与时俱进,才能落地生根,真正取得良好成效。
重构专业群课程
深职大始终坚信,企业的发展需求就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华为的技术生态不断发展,深职大也在不断思考、深化与华为合作的路径:面对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的挑战,华为自研技术生态从通信网络延伸到基础软件领域,这使得双方合作共建的专业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展;随着仓颉、鸿蒙、欧拉、高斯、昇思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学校亦需要配套课程资源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华为通过举办ICT大赛为产业链选拔与培养人才,学校也结合大赛、认证,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企业需求,深职大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就是重构专业群课程(如图1)。

图1 信息通信专业群课程体系图(绿色标注课程均有参考华为认证建设课程,融入华为相关技术)
深职大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包括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四个专业,整个专业群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大类。
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奠定知识和基础,专业群将四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以模块化的方式打通,分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电子技术以及操作系统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内容多少以及难度深浅设置若干门课程,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课程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的关键课程,每个专业会设置三个核心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若干门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一般围绕专业就业目标岗位或相关技术领域设置,每个专业围绕两个就业方向设置课程模块。
由于每个学生毕业的时候需要考取社会认可的技术技能证书,所以每个专业都会推荐两个华为证书供学生选择,这些认证的学习内容需要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以支撑学生考证。针对此情况,深职大的做法是:
- 现代通信技术专业选择数通方向和云计算方向的华为认证,数通方向的学习内容融入网络技术A、网络技术B、数据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云服务方向则支撑华为云计算方向的学习要求,而数据分析方向的课程模块还融入了部分华为大数据方向的内容。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择的是数通方向和网络运维方向的华为认证,这两个证书的内容重合度较大,通过网络互连模块、自动化运维模块以及网络技术A和B模块共同支撑。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选择的是鸿蒙方向和云计算方向的华为认证,该专业的移动应用开发和鸿蒙方向华为认证两个模块课程支撑鸿蒙认证,云服务和云计算方向华为认证两个模块课程支撑云计算认证。该专业的网络技术A和终端硬件开发模块还将数通方向和物联网方向的华为认证内容融入其中。
-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选择的是物联网方向和鸿蒙方向华为认证,由该专业物联网通信、物联网应用开发以及智能家居等三个课程模块支撑。
专业群课程体系经过模块化重构后,更有利于专业间课程的共享共建,覆盖了更多的华为认证类型和技术方向,还实现了华为不同技术认证之间的择优选用。
建设华为技术课程
以华为认证为桥梁全面推进华为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全面引进华为根技术建设新技术课程,是深职大的另外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将专业目标岗位、专业课程以及华为认证技术方向相结合,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可覆盖华为认证数通、云计算、鸿蒙以及物联网等4个认证方向的HCIA、HCIP(部分)课程以及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课程,共计建设华为认证专业技术课程13门;对于部分不适合作为专业就业方向的华为技术认证,例如高斯、欧拉以及大数据,也在专业群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分析等课程中引入部分内容。
这样不仅实现了专业群课程与华为技术认证的全面融合,而且专业就业方向与华为认证方向相结合,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市场选择实现华为技术认证之间的优胜劣汰。更重要的是,作为深受市场认可的高质量技术认证体系,华为认证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技术课程体系和师资赋能体系,依托华为认证体系构建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一条快速构建高质量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
学校以专项建设为抓手全面引进华为根技术,全力推动新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鼓励引入华为根技术开发新技术课程。2023年教育部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把最重要的电子信息领域牵头建设重任交给深职大,学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企业,组织全国12所电子信息类双高院校与华为共同开发“仓颉语言程序设计”、“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部署与维护”等10门根技术课程以及“鸿蒙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等4个根技术实践项目,围绕华为根技术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新技术课程体系,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将根技术课程推向全国职业院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以来,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围绕行业竞赛进一步完善“课证共生共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需求和技能竞赛有机融入人才培养,逐步探索实践“岗课赛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进一步厘清岗位需求、专业课程、技能竞赛和行业认证之间的关系。“课证共生共长”模式是根据行业认证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跟踪行业认证的最新要求来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岗课赛证”模式则明确岗位需求是专业课程构建的逻辑起点,专业群按照学校“千企大调研”活动要求从2020年开始每年组织全体教师走访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提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结合行业认证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行业竞赛强化分层进阶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工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将行业认证作为人才培养出口的质量标准,借助行业认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可评可测”,逐步完善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通信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培养体系。
其次,围绕技能竞赛强化分层进阶的人才培养。“课证共生共长”模式通过分类、分段、分层的“三分”课程体系实现了分层进阶培养,这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三分”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在客观上实现了学生的分层培养,“岗课赛证”模式通过构建常态化的技能竞赛备赛体系,鼓励学生通过备赛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分组训练、团队协作和考核答辩,不断努力进入高阶竞赛辅导课程,探索的是分层培养之下学生进阶提升路径的搭建。
第三,依托技能竞赛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课证共生共长”模式是以行业认证和生态共建为纽带推动校企合作共赢,“岗课赛证”模式则是在此基础上,以华为ICT大赛等技能竞赛的备赛训练为抓手,在大赛训练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企业资源且不断完善,建成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华为ICT工程实训中心,并组织教师开发建设与之配套的综合实训课程,将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并逐步形成了“课程教学-华为ICT工程实训-课堂教学”交替融合的工学融合教学模式,弥补了深圳难以开展工学交替培养的不足,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了新的实践路径。
硕果累累,再上一层楼
深职大与华为基于共同愿景携手创新合作,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课程建设再上台阶。信息通信技术专业群在原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群一体化规划设计,建成13个课程模块;联合华为等企业设置更新10门行业技术认证课程,联合华为开发31门专业核心课程;项目期内建成教学素材2万多个、智慧职教课程51门、职教云课程565门、英文在线课程4门,用户数覆盖全国200多个地区和部分国外地区,在线学习累计超1000万人次;将通信技术资源库升级为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和国际化课程4门。
人才培养成效卓著。深职大通信技术专业群学生在历届华为ICT大赛中获得全球总决赛冠军7项及一等奖1项,曾一举包揽实践赛三个特等奖(如图2)。通信技术专业群培养华为HCIE人数已超300人,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球HCIE总数的2%。初步形成华为HCIE的规模化培养体系,并逐步探索形成精英学生的进阶提升通道。

图2 深职大学生在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中获奖
双师队伍稳步提升。深职大依托华为技术认证的优质课程和师资赋能体系,推进项目化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近5年来培养国家领军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珠江学者1名、全国技术能手3人;建成省级名教师工作室1个、通信技术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和1+X省级师资培训基地2个;团队教师获国家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省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成果惠及千百万人。在华为的大力支持下,深职大立项建设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华为ICT学院支持中心,提供师资培训、线上平台、技术服务和活动支持等功能,支撑全国220余家华为ICT学院的发展与运营,逐步将深圳职业技术信息与通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推向全国。对口援建新疆理工职业技术大学现代通信工程专业,帮助该专业规划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育师资团队,将“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华为认证技术课程以及双师型团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复制。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300次,为中小微企业员工等群体开展技术技能培训7万余人次,承担师资培训国培项目,面向全国全面推广华为新技术。
十年之前,是华为技术认证体系对外开放和推广的初期。十年之后,实践已经证明,人才培养的创新只有紧跟产业需求、与时俱进,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 标签: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