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态
上海交大携手华为,“打开边界”共育ICT创新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将华为的ICT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共建多样课程、共享实践基地,打破学习、学科和学校边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文/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外联部副主任 徐季旻
文/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助理 楚朋志
在信息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ICT产业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与华为签约成立了“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在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这一合作平台,双方借助上海交大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契机,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了多种“打开边界”的途径:打开学习边界,将学生创新中心打造成面向全校的公共创新实践平台;打开学科边界,让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深入浅出物联网LiteOS+NB-IoT”这一课程(如图1);打开学校边界,开展跨校暑期训练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人才。

图1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华为首次推出物联网技术课程
7年来,双方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探索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范式,共同担当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
打造创新平台,打开学习边界
作为“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的承载单位,上海交大将学生创新中心打造成一个面向全校的公共创新实践平台:依托ICT技术,打造面向学生科创的算力平台;将华为物联网开发板卡纳入设备借用中心统一管理,供有需要的同学随时借用;将华为人工智能加速芯片装载在自主研发的智能小车平台上,通过端云协同探求自动驾驶的更优方案。
上海交大还与华为共同规划,将教学与实践内容贯穿课程、课题、竞赛各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深入钻研,并持续迭代开发,充分利用华为技术平台优势,融入自己的创新想法,激发学习和创造的源动力。结合“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创新中心持续加强师资培育、课程改革、平台建设,实践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开放的创客空间、全面的工程服务、丰富的科技活动,共同营造了活跃的创新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
为将科技的种子根植到青少年心中,上海交大携手华为,通过长三角AI算法擂台赛、“交大荣昶杯”等大赛,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传递到中学学生中。
其中,长三角AI算法擂台赛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一项青少年大型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上海交大和华为自2021年开始共同负责该大赛的策划,将华为AI平台的软硬件结合,简化并下沉,覆盖辐射到了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而“交大荣昶杯”系列赛事是面向全国优秀中学生,考查学生人工智能算法实践能力与数学建模理论水平的科技类赛事,由上海交大主办,华为提供系列支持。第四届“交大荣昶杯”系列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20余所知名中学的近800名学生参加比赛,大赛全面锻炼和提高了中学生的AI解决方案能力及实践技能,助力AI开发人才培养。
共建多样课程,打开学科边界
上海交大ICT学院的建设,更注重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校与华为合作的第一门校企共建课程《深入浅出物联网“LiteOS+NB-IoT”》,虽然安排在周末上课,但依然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中法学院的近70名同学参与了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学习最新的ICT技术,与行业专家交流互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构建起了更为完整和合理的知识体系,也为其后续的实践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载春秋,上海交大和华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网络安全、鸿蒙系统等前沿技术领域携手共建十多门创新实践课程。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脉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际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学校通过公开课、选修课、假期训练营等多种形式开课,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获得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开课30余次,受益学生2000多人。
以《基于华为AI平台的深度学习实践》为例,这门人工智能基础实践课,不仅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更将前沿平台与产学实践完美融合,旨在培养与行业相接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被纳入了学校“产学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课程规划体系。该课程经历了公开课-选修课的开设流程,并在2020-2021年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产学合作专项奖;2022-2023年,课程获上海交通大学校本科一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
共享实践基地,打开学校边界
2019年,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相关高校组成。上海交大作为联盟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共享项目的牵头单位,依托华为ICT学院,率先开展了跨校的暑期训练营,通过教学实践共建共享,将ICT知识传递给更多高校。
首次为期一周的华为大数据创新训练营汇聚了来自华东五所高校的50名同学,同学们实现了目标,掌握了新技能,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接着,上海交大又陆续组织了华为自动驾驶仿真训练营、华为昇腾AI(MindSpore)创新训练营,吸引了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更多华东高校的共同参与。
在实践中,跨校训练营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灵活的前置线上课程,让同学们为训练营做好预习准备;通过云资源设置线上实验内容,保证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可以完成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引入真实的行业场景和案例设置训练营结营项目,为学生提供与产业界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不同高校混合项目分组,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挖掘他们沟通协作的潜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2021年8月疫情期间举办的华为自动驾驶仿真训练营,选拔出覆盖9所长三角研究型大学70多位学生参加。通过4天理论及实践技术指导、1天项目学习与交流,结合跨校分组项目实践,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学以致用、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
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共享项目——华为昇腾AI创新训练营顺利举行,活动吸引8所华东高校的43名青年学子参加。训练营充分加强了华东高校优秀青年学子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学生与产业界接触的机会。
2023年8月,为期四天的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长三角站在上海交通大学圆满举办(图2),长三角地区各高校师生齐聚,以当前最热门的语言类大模型技术为学习对象,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搭建简易版ChatGPT,深入了解大语言模型的构建和原理,为长三角地区高校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新动能和新可能。

图2 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长三角站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2024年8月,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长三角站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12所高校的79名同学参加。经过连续4天的学习与实践,同学们不仅了解和学习了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并将理论与代码实践进行融合,利用大模型进行了创新实践,提升了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
如今,长三角训练营已成为联盟共建共享的明星项目,相关教学经验也得以在长三角高校教学创新论坛分享和推广。
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通过与华为全方位的合作,构建了“上海交大-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复制推广,跨校训练营也逐步在华中与华北地区的高校中联合开展,为培养创新型ICT人才贡献力量。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创新型ICT人才,还获得了系列荣誉:学生创新中心获评华为优秀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并获得华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成果奖;相关教师获华为ICT人才生态行动大使、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相关教学改革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面向新时代,上海交大将继续与华为一起,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人才强国战略,以新理念促教、以新举措促学,为国家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贡献力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 标签: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