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态
花开有声:从华为ICT大赛获奖者到传播者
作为第五届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者,我不仅因大赛提升了技术,还获得参加华为实践活动的机会,赢得了奖学金。现在,我更是从大赛获奖者转变为忠实传播者。
文/北京工业大学 李京京
我在华为ICT大赛2019-2020全球总决赛创新赛远程答辩中
从获得第五届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至今,时间已过去近三年。这期间,华为ICT大赛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而我,也伴随大赛一路成长,从本科生升级为研究生,从大赛获奖者到忠实传播者。一路走来,我不仅提升了技术,与导师、队友建立起深厚情谊,获得参加华为实践活动的诸多机会,赢得了奖学金,更坚定了我未来在ICT行业发展的信心。
锲而不舍,柳暗花明
2020年11月15日晚,在华为ICT大赛2019-2020全球总决赛颁奖典礼直播中,当我们听到北京工业大学“锤锤一定能行”团队荣获创新赛一等奖时,我们激动得跳了起来。这份奖项是对我们过去两个月努力的肯定与回报。
当年,我和张雪颖、段思羽同学,在方娟教授指导下组队报名参赛。在全国总决赛答辩前两天,团队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开发的基于RFID的博物馆智能导览标签,实验时发现RFID设备无法实现预期功能。面对交叉编译这个陌生领域,大家一筹莫展。为此,我开始研究海思HiSpark-3861智能家居套件,针对其中的NFC芯片,在华为专家的帮助下学习了NDEF(NFC Data Exchange Format,NFC数据交换格式)编码规则,反复编码、烧录、测试功能,并制作前端程序和网页,以与硬件功能进行匹配。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次次测试后,我弄懂了NDEF编码规则,完成作品关键部分,最终我们的作品成功闯入全球总决赛。
图1 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团队建立了深厚友谊
而全球总决赛对我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三位参赛选手都需要通过HCIA认证,并且需准备全英文文档、PPT和答辩。这时我们意识到,日常的积累真的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予回报。事实上,方娟教授以及我们团队三位成员都在2020年初考取了HCIA-IoT工程师认证,日常的英语学习也让我们具备了很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段思羽擅长内容编排,张雪颖作为雅思阅读满分选手助力“文案无忧”,我敢于开口表达、交流对话。这样,我们只需专注于作品本身,每天从下课后,我们都聚在一起琢磨内容、优化作品,直到深夜。我们还不断向周围老师和同学演示作品,获得反馈后针对性地改善方案,以做好最充分的答辩准备(如图1)。方娟教授有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时刻关注我们的开发进展,一直在指导我们完善作品,给予我们满满的信心和力量。
全球总决赛到来的那一天,大家一早聚集在会议室,曾经反复打磨、一遍又一遍地预演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我们顺利完成了答辩,最终获得了全球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如图2)。
图2 在方娟导师的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锤锤一定能行”团队荣获了华为ICT大赛2019-2020全球总决赛创新赛一等奖
俯拾仰取,满载而归
由于在ICT大赛上的出色成绩,一年之后,我有幸作为HDC 2021开发者大会HarmonyOS学生公开课的学生代表,来到华为松山湖总部,和全国各高校的同学交流学习。之后,我和西南科技大学的王林超一起,在OpenHarmony开源开发者成长计划中开发了一款碰一碰智能NFC打卡机。2023年6月,我参加了京津冀-昇思MindSpore创新训练营,在昇思MindSpore布道师的带领下,梳理了大模型发展路径、关键技术和代表模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创新作品并进行了项目答辩。
得益于参加华为ICT大赛的获奖经历和参加华为实践活动中的良好表现,我还获得了华为“教育部-智能基座”未来之星一等奖学金,并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分享经验与心得(如图3)。
图3 我获得华为“教育部-智能基座”未来之星一等奖学金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饮水思源,坚持布道
和华为产生的诸多交集,让我结识了很多前辈和朋友,也开阔了眼界。在学校生活中,我积极宣传华为ICT大赛,在本科专业做个人经历、保研经验和竞赛分享时现身说法,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的参赛经历及收获,推动大家参与这一国际赛事;同时,我还协助方娟教授运营信息学部华为ICT学院,开设了IoT、HarmonyOS、人工智能等诸多方向的在线课程供同学们学习,并组织同学参加HCIA认证提升专业技能。目前,信息学部华为ICT学院有关联学生200余名,已有83人次获得HCIA认证。
华为ICT大赛也获得了学校的高度重视。2021年,大赛纳入了教育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竞赛项目名单,在同年的竞赛认定目录修订工作中,学校将大赛纳入A类竞赛目录,成为我校认定的两个国际级大赛之一。这一年,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的团队同学田明霄、王昊峰,由于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竞赛加分并成功推免。
2022年,大赛在学校得到进一步推广。学校举办了首届华为ICT大赛校内选拔赛,面向全校同学征集创意方案,以考查学生的创新与合作开发能力,吸引了不同专业同学组成的11个队伍参赛。当年,学校共有3个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一项全国一等奖和两项全国三等奖。其中郭枫、方紫耘、杨茜三名同学组成的“小飞猪来咯”团队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全球一等奖,这一奖项为获奖同学在即将到来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一路走来,我感谢华为ICT大赛,更感谢学校和我的导师方娟。方娟教授说,由于我们的成功案例,未来学校将遵循“课赛证融通”助力新型ICT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一个核心、两个支点,三元师资、四维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理念,教学为主、竞赛为辅两个支点互相融合,配备学术导师、竞赛导师和企业导师三维师资,基于四维竞赛平台、创新平台、实践平台和创业平台,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多成长机会。
而我,也将坚持做华为ICT大赛的传播者,并在ICT领域持续精进,希望未来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