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成:SAP掘金互联时代
世界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物联网。物联网将带来怎样的深刻变革?
文/陈雨虹 许胜蓝
根据华为2015年全球联接指数报告,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会增长至2万亿美元,而全球物联网设备将会达到1000亿台。对于物联网将对具体行业、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带来怎样深刻的变革,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给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在欧洲,德国政府积极推动“工业4.0”战略。在美国,将之称为工业互联网。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都意味着世界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便是物联网。
物联网撬动工业4.0
《营赢》:M2M (机器对机器)通信技术和IoT (物联网)技术的根本区别在哪?
李院长:IoT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 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包括用传感器收集数据,再通过数据传输把数据连接起来,然后传到云端进行存储、分析,形成决策并反过来指导、协同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过去,物联网技术未得到广泛采用是因为包括传感器、RFID芯片等在内的相关设备成本很高;而现在通过技术创新,这些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变为了可能。
M2M是指工厂里的机器、车床等被赋予沟通和智慧化的能力,能够随时随地适应大规模、个性化的订单要求,还能将这些订单综合到一条生产线来生产。生产线接收到(ERP)系统的指令,怎么去生产,哪个工位装配哪个零件,着色时用哪些颜色,这些都是个性化的。具体而言,一要做到自我组织生产,二要有自我学习能力,三要有合作协同能力,这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已经落地的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实践案例。
《营赢》:传感器、M2M已经在业内热炒多年,您认为在工业4.0时代,物联网技术如何玩出新的花样?
李院长:按照规律,任何一个新技术问世后,人们都会非常兴奋,期待新技术带来“万能”的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热度会有一个平滑的曲线下来,进入一个相对冷静的阶段。这也是Gartner总结出的典型的技术发展曲线。物联网技术刚刚走过这么一个阶段,四、五年前,人们对其充满热情,之后经过几年的沉淀,今天人们再次发现,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使“工业4.0”变为一种可能。
“工业4.0”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到来,这背后有五个推手。第一个推手是M2M技术的发展,机器之间的对话,可以使机床乃至整个车间实现自我学习和复制,实现大规模柔性化生产。第二个推手是移动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随时随地收集数据,了解客户需求;而客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下订单,要求厂商为其生产所需的个性化产品。第三个推手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业4.0”时代是一个智慧化的时代,在海量终端实现互联后,需要大数据技术对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处理;而云计算则是将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同一套数据进行互联的最好途径。第四个推手是社交媒体,无论是产品设计众筹,亦或是个性化需求分享,社交媒体的发展对工业4.0的推动功不可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物联网。SAP认为,正是这五个推手使得“工业4.0”时代能够扎扎实实地到来,实实在在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
《营赢》:您刚刚也提到,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等,SAP在数据处理方面有哪些实践?
李院长:SAP有一个非常强大的SAP High-Performance Analytic Appliance (HANA)平台,即SAP高性能分析设备,是一个专注于实时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内存计算平台。SAP HANA平台既是一个数据库,又是一个开发平台。这个平台是革命性的。在SAP HANA之前都是关系型数据库,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海量运算,SAP HANA平台的运算速度比传统数据库提高了上万倍,能够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就是大数据技术要做的事情,也是SAP的战略性方向之一。在SAP HANA平台上,我们增加了物联网(IoT)版本,就是把IoT所需的关键构件导入,比如物联网连接器(IoT connector),因为不同的传感器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通讯层(communication layer),物联网连接器就是我们针对如何将不同的设备、传感器对接到系统里提供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SAP HANA物联网连接器平台是开放的,SAP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在上面合作开发。
商业实践初露端倪
《营赢》:SAP在“工业4.0”时代推动物联网技术进程中,有哪些成功实践?
李院长:我们知道哈雷摩托车有很多高端客户,比如好莱坞影星、体育明星等等,SAP与哈雷深度合作,使客户能够根据其个性和形象量身打造摩托车。这是个性化、单批次的生产,同时也要提高生产效率,这两点看似是个悖论。然而,SAP通过SAP HANA技术平台,推出了以SAP HANA为基础的工业4.0解决方案。由于每一辆摩托车有1200个零件,做一个排列组合的话,会有几亿结果,计算量非常巨大,以前每生产一辆个性化的摩托车需要21天,而现在,通过实施SAP工业4.0解决方案,时间已缩短为6个小时。从21天到6个小时,也就是说,客户早晨到哈雷下订单,在选择了需要的发动机、喜欢的颜色、镜子、车轮等等下完订单后,跟朋友喝杯咖啡聊聊天,6小时后就能骑着一辆最新定制出炉的摩托车回家。这样,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个性化摩托车的效率,给哈雷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还在德国汉堡港推动了智能物流的项目。过去,汉堡港口有一个非常大的痛点,即很多集装箱到港之后,如何合理地安排卡车的运输,把货物快速运走。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导致很多集装箱积压在港口,对客户、货物本身都有很大的影响。SAP通过工业4.0解决方案帮他们妥善安排了船只从到达港口到装卸的时间,以及卡车的调度。
在德国,最大的创新群体是中小企业,它们积极的利用工业4.0的相关解决方案提升自己的能力。中小企业行动迅速,灵活地配置所需系统和解决方案,使自己的生产智慧化发展,这个发展趋势十分迅猛。同时,很多大企业从更高角度投入,引导工业4.0的发展, 打造工业4.0的生态体系。
《营赢》:您预测物联网会在哪些垂直行业最先得到广泛地商用?
李院长: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德国称之为“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生产更智慧化。除了制造业,“互联网+”会在哪些行业得到广泛地应用?有三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第一是行业透明度低;第二是行业规范性差;第三是行业壁垒高。“互联网+”就是解决上述痛点的最佳外部推手。这样看来,也许医疗行业是痛点最大、壁垒最高的。我相信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能够给病患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另外,还有教育行业与物流行业。当前,物流行业的成本非常高,货源、司机、运输公司等资源匹配非常不对称。
《营赢》:目前中国也经历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随着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中国的制造业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
李院长:我相信它对中国是非常大的一个颠覆式的机会,就像弯道超车。因为相对于西方来讲,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联合国能够统计到的39个工业大类,526小类生产行业里,没有中国人不能生产的,但是我们的产品生产和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产品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阶段。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生产大国,而不是一个生产强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引入,通过与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紧密合作,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跨界玩转物联网
《营赢》:物联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产业,您认为各个行业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来推进整个的进步?
李院长: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一家公司是玩不转的,它不仅需要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软件、生产设备、大数据分析、安全、政策制定等支持,还需要各方面的公司、专家、学者、政府来推动,最后也一定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这样才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更快地推动“工业4.0”的发展。如果这个开放的体系不建成的话,我相信“工业4.0”的实现会受到很多阻碍,目前业界也在探讨这个话题。尤其是技术标准方面,如果标准不能统一,各家厂商生产的传感器无法顺利对接,将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阻碍一些创新的发展。
《营赢》: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进军物联网市场,您如何看待这种跨界的尝试?
李院长:跨界创新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法。传统行业将会思考如何结合物联网、互联网,来改造自身生态体系,通过跨界创新去改造自身的商业模式。举例来说,很多设备制造商在考虑为什么一定要卖设备,而不是通过把设备租赁给客户再卖服务,从卖设备盈利向以租赁服务盈利转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商业模式变革。这样的变革在“工业4.0”时代是非常可能的,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实践,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益。
碰撞火花合作共赢
《营赢》:华为跟SAP在物联网技术合作方面会有哪些重要举措?
李院长: SAP和华为之间是强强联合,华为在硬件方面非常强,SAP在软件方面非常强。我们有共同的客户与目标,相似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另外,我们的产品互补性能把合作推向一个高潮。比如说FusionCube。最近SAP又与华为一起成立了一个联合创新研究院,双方的联合创新将着重致力于建立技术合作,在物联网领域进行先进的研究,为市场打造全新解决方案。华为是SAP在中国这一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