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symbol t

刊首语

meng wanzhou

孟晚舟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

跃升数字生产力,加速迈向智能世界

73年前,艾伦·图灵的“模仿游戏”引发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机器能思考吗?”

27年前,唐·塔普斯科特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正式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化应用,如雨后春笋;数字化未来,如星辰大海,各行各业相继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每一次生产力的跃升,时间都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就像《沙与沫》中所说,“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也许,数字化给行业下的定义,就是生产力的质变。

作为开启数字化新时代大门的钥匙,5G、5.5G的技术演进和生态构建已在业界达成共识。云、大数据、存储与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深入应用,都在助力数实融合加速发展,推动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面对数字新机遇和产业新蓝海,华为将依托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技术积累,持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携手客户和合作伙伴,共谋数字化新篇章,共赢数字新未来。

顺势而为,乘“数”而上。关于未来的智能世界,关于数字化的新明天,你我既是见证者,又是创造者,更是同路人。

既然难以止息岁月的匆匆,唯有不停歇的脚步,方能加速与熠熠未来的相遇。

mengwanzhou signature

目录

  • 主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CT 战略与 Marketing
  • 出品人

    周军
  • 本期顾问

    党文栓黄朝文黄华
  • 主编

    邢竞帆
  • 特约主编

    李倩
  • 编辑

    付栋炜Gary Marcus Maidment
  • 美术编辑

    周书敏李馨瑶
  • 本期编委

    周宇严沛钰钱哲宬 张健杜彦琛朱奋勤 陆洋龚倩王强 田宗奇尹东明李泓锟 朱峰陈杰

内部刊物 免费赠阅

非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资料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无担保声明: 本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均“如是”提供,除非适用法要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本资料所有内容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包括但不限于适销性或者适用于某一特定目的的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因使用本资料任何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特殊的、附带的、间接的、继发性的损害进行赔偿,也不对任何利润、数据、商誉或预期节约的损失进行赔偿。

symbol t

趋势洞察

meng wanzhou

文/孟晚舟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共赢数字化未来

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全行业的共同机遇,也是整个产业的新蓝海。数字技术正驱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并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华为希望分享多年沉淀积累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与业界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之路,并持续携手客户和伙伴共赢数字化未来。

人类文明浩浩荡荡,一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再到今天的智能社会。于绵延的千秋岁月中,创造了先进不朽的思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多元荟萃的文明。技术创新的每一小步,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人类社会发展本质上就是一次次生产力的跃升。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在数字转型的新时代,变则通、通则久,今天,“数字化”是全球共识度最高、也是当前确定性最高的趋势。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企业,哪个组织,数字化都已成为共同的议题,也是全世界、全行业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日益成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正驱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并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跃升数字生产力正当时。

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经验与思考

为了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脉络,把握数字化机遇,企业纷纷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百转千回,才见曙光。华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就经历了从起步到初具规模、再到行业领先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过去近十年,研发、制造、销售、交付、财经等领域,都通过变革重新定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数字能力支撑业务重构,并将转型中的各种变革成果固化到管理体系中,培育了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级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1. 战略驱动是根本

数字化本质上是战略驱动,而非技术驱动。成功的数字化首先要能支撑战略达成,实现既定的商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引入新技术、新装备,服务于战略目标和业务设计,然后再带动业务模式、文化和组织、员工的转型。

2017年,华为提出新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并提出数字化转型目标:对内,各业务领域数字化、服务化,打通跨领域的信息断点,达到领先于行业的运营效率;对外,实现与客户做生意更简单、更高效、更安全,提升客户满意度。

所以,数字化转型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因为这个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复杂的系统性变革。如果没有愿景的牵引,没有文化的匹配,数字转型所带来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产生价值的。

2. 数据治理是基础

当前企业的数据治理面临挑战,一方面有大量数据采集不到,另一方面大量垂直的业务系统形成了“数据孤岛”。只有通过科学治理,让数据在企业内部顺畅流动起来,通过作业数字化、数字平台化,使得数据清洁、透明、聚合,才能成为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首先,数据有源且同频。以煤矿作业为例,华为煤矿军团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多家伙伴开发了矿鸿——面向矿山设备的新一代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语言,让所有的设备都讲“普通话”。截至2022年年底,矿鸿已经部署超过10个煤矿,实现了3300多套设备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营。

其次,数据集成与匹配。要将业务对象、规则、过程数字化,让作业转换为数据。以华为付款核算业务的数字化为例, IT系统在单据环节,能够自动集成与全检识别,多维数据能够实现分钟级的自动匹配,极大地提高了付款作业的效率。

最后,数据汇聚与共享。华为基于华为云建设数据湖和数据仓库,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底座。现在,业务与财务实时共享同一套数据,且围绕着同一套数据,根据自身的需求展开衍生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3. 数据智能是方向

要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要通过平台智能化,智能实战化,使得数据随需、易懂、有用,这是管理提升的方向。华为期望机器设备能够利用数据、信息、知识自动分析判断 ,“小问题”自动决策自动执行,“大问题”推送分析,辅助决策。

心有所向,路就不远。过去五年来,华为制定了财经知识管理“结构化、显性化、集成化”的策略,逐步构建了高精度的财经知识图谱,实现了财经专业经验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组织传承。全球一线财务人员能随时随地的自助寻规、自动答疑。

再以生产线上的自动排产为例。华为的车间/线体/设备/工序等制造要素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构建了各种场景的排产数学模型和数据模型,以智能系统自动排产替代排产员手工排产,实现了排产便捷化和排产效率提升。

数字化是全行业的共同机遇,是整个产业的新蓝海。

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数字化与全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还是支撑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都会均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收益;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长远的未来,“数字化”的旋律一旦奏响,便将穿透企业的边界,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共同创造产业互联的时代。

华为致力于与客户共同探索行业数字化之路,以极简架构、极高质量、极低成本、极优体验的“四极持续目标”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四化目标:作业数字化,数字平台化,平台智能化,智能实战化。

华为围绕信息的联接、计算和存储,将运力、算力、存力三者协同发展;推动5.5G时代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千亿物联、万兆体验的网络;围绕着多场景、多样性的需求,不断提高通用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的算力;通过华为云,为行业数字化构建坚实的“云底座”和“使能器”,让企业“上好云”、“用好云”;通过持续发布创新的基础软件和软件开源,让更多的伙伴和开发者参与到基础软件的创新中来,推动产业生态发展根深叶茂、土沃花繁。

在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华为先后成立了煤矿、政务一网通、电力数字化、数字金融、机场与轨道、公路口岸水运等军团,联合生态与合作伙伴把数字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结合,为千行百业提供适配场景的创新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数字技术真正撬动行业全面跃升数字生产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今,在各行各业的枝头上,早已挂满了数字技术的累累硕果——在智慧矿山的矿井里,我们看到了5G应用的动人场景;在智慧工厂的流水线上,我们看到了暗藏巨变的产业契机;在智慧港口的龙门吊上,我们看到了破浪而来的智能时代。以某制造企业为例,在数字化转型之前,业务数据分散存储在上百个应用系统中,而且数据标准、口径均不统一。华为帮助其将IT数据和200多种生产设备的OT数据融合,首先实现数据的透明、可视,其次通过采集生产工艺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构筑了数字化运营的基础。基于这些数据和模型,使得优秀经验能够快速复制。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一起推进数字技术的细腻“触角”,用数字技术点燃“人间烟火”,华为通过优化渠道体系、联合伙伴发展更多的集成商和工程商,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和组织点亮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技术在助力企业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在加速普惠教育和平行教育,构筑起一幅幅智慧教育新图景。从中国深圳、岳阳到西部天水,很多中小学都开启了智慧教室,在配备了电子屏幕和高速网络的教室中,老师可以使用丰富的虚拟教具,学生可以一起画画,共同创作。智慧教室不仅改善了教学互动,还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数字化转型三个认识:战略是根本,数据是基础,智能是方向。

与合作伙伴共创共赢

每个数字跳动的背后,因为主动拥抱变化,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每个领域发展的背后,因为扎根数字底座建设,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每个行业成长的背后,因为积众智聚众力,而谱写不断壮大的精彩篇章。

独木不成林,一川难江海。华为将与产业伙伴一起推进数字化转型。首先,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发展产业生态,让更多的伙伴和开发者参与到创新中来,丰富数字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次,华为坚守“以利益为纽带、以诚信为基础、以规则为保障”的原则,加大对伙伴的投入。同时,我们将持续为学校提供最新的数字化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实践机会,帮助行业培养数字化人才。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数字化的历程必将是波澜壮阔的,我们在岁月流转中,看到生生不息;在风起云涌间,践行坚韧恒久。漫漫征程开启,长路未必遥远。唯有充满韧劲和只争朝夕的气魄,才能为这广阔的大时代,渲染一份前所未有的斑斓。

我们期待与全产业、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共同努力,共享数字化未来,共同携手迈向智能世界!

symbol t

趋势洞察

wu hequan

文/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关键词:5.5G

创新再出发,5.5G筑基智能世界

5.5G增强了5G的eMBB、uRLLC和mMTC三大特性,提高了宽带化、泛在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能力,更好地满足未来智能世界的需求。

全球5G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已部署230多张5G商用网络,5G用户数超过10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数12%,5G商用三年的用户数相当于4G商用五年的规模。运营商还在5G to B领域部署了上万个专网。2022年底中国建成5G基站数231.2万个,占基站总数21.3%,占全球5G基站数60%,中国5G用户数5.61亿,占移动用户总数33.3%,占全球5G用户数56%。中国已建成的5G专网数也超过全球的一半。

5G较高的下载速率带动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两年翻番。但5G的快在一般的消费应用中感受不到,而在工业应用中又嫌不足。一方面,从用户体验看,目前相比4G,5G还未显出的明显优势。高档手机不论5G还是4G其屏幕分辨率都是2K,难以看出差别。在非大型场馆的场景中,5G可支持更多用户同时上网的能力被忽视;在车联网和XR类应用之外,低时延的特点也难见用武之地。使用头盔的XR业务可以消费5G的高带宽,然而现有5G难以支持较好体验的XR视频。另一方面,5G虽在机器视觉和遥控作业等场景有成功实践,但工业互联网的局面并未真正打开。在不少工业场景中,5G赖以自豪的mMIMO难以发挥作用,产业应用需要大上行、低时延、确定性、高安全、高可靠、大连接、精定位和低功耗等,在泛在连接时还要求轻量级低成本。

为激发5G潜能,跟上市场增长,5G-Advanced(5.5G)应运而生,这也是迈向6G的必要阶段。5.5G首先是对5G的eMBB(增强移动宽带)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 和mMTC(大连接物联网)三大特性的增强,更进一步增强宽带化、泛在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能力。

从eMBB到eMBB+

5.5G的速率将比5G提升十倍,即上行峰值1Gbps,下行峰值10Gbps。主要着力点还是Massive MIMO,采用64T或128T的射频通道数和将天线振子数从192提升到1000甚至2000,可以显著提升空口带宽;ELAA(超大孔径天线)技术可将天线单元分布式部署在建筑物墙壁上,避免了集中式部署受天线面板尺寸、重量、风载的限制。在材料、结构上的创新,辅以自适应高分辨波束赋形算法(例如AHR Turbo)和智能SRS (信道探测参考信号)的干扰识别抑制,以及智能波束方向预测等,可实现超高分辨率的波束及其快速对准和实时跟踪;上下行覆盖提升3dB,体验提升30%,能耗降低30%。不过,在设计上需要注意ELAA电磁场的特异性,可通过分布式基带处理算法和架构上的创新,实现大量天线振子下低复杂度和低前传开销。

5.5G的高带宽离不开频谱资源,载波带宽需要400MHz (Sub6GHz频段)或800MHz(毫米波频段),可采用共享SSB(同步信号与物理广播信道块)的虚拟大载波技术利用离散频谱,改进传统载波聚合方式,既减少公共信令开销,还支持对多小区的灵活调度。利用UDD(时频统一全双工)通过SUL(补充上行)增加一个纯上行的载波或增加一个采用TDD互补帧结构的载波来加强上行,在50MHz SUL和100 MHz TDD配置下可实现Gbps级别的单用户上行峰值能力。考虑到高频段信号传播穿透性能差,易被遮挡,且直放站不具备灵活波束赋型与管理干扰能力,网络存在弱覆盖或覆盖空白;5.5G将引入NCR(网控直放站),利用波束指示信息,根据终端实际情况选择和切换波束,提升室内外覆盖能力。

在产业应用领域需考虑设置工业专用授权频段,为大企业提供大上行服务,避免与消费用户共享载频时因上下行TDD时隙配置不一致而受干扰。同时,与基于局域网结构的WiFi相比,开发基于蜂窝结构的NR-U(免授权频段),移动性好且能精确定位、定时,以及支持QoS;不过NR-U需借助AI实现AFC(自动频率控制),避免对其他系统、卫星及点到点微波链路的干扰。在终端方面,5.5G智能终端将从当前2T4R走向3T8R等更多通道,并支持4个或更多载波的聚合,打造万兆体验终端。

为激发5G潜能,跟上市场增长,5G-Advanced(5.5G)应运而生。

从uRLLC到uRLLC+

5G的uRLLC关键指标是端到端时延1ms和可靠性99.999%。R17将 5.5G的uRLLC可靠性指标提升至99.9999%,主要的支撑技术有盲重传、uRLLC-eMBB 协同互补TDD帧结构,以及跨层优化等。

盲重传是在接收反馈之前就进行重传,既可提高可靠性又减少时延,但需兼顾频谱效率上的代价。uRLLC业务具有优先级,可抢占同传的eMBB等其他业务,但还需在分组调度算法上着力,以降低对eMBB 业务性能的影响。前述的在非重叠频率的子带上,配置上下行互补的TDD帧结构,可在任意时隙同时实现上行发射和下行接收,既提高可靠性又降低时延。

对XR业务还需要跨层优化和多流协同,XR业务包括音频、视频、控制信息、数据采集信息等多种不同的数据流,通过分层方式避免不加区别放在同一QoS流中传送。考虑到就重要性而言,基本层高于增强层,同一层内I帧高于B帧和P帧;同一帧内不同宏块的重要性也不同,通过网络感知业务并识别帧的优先权和帧的完整性,实现网络拥塞时选择性丢包,保证高优先权的数据块低时延可靠传输。利用5.5G的高带宽低时延,可将终端的渲染能力放到边缘云,通过云网边端协同流畅地支持XR业务。

从mMTC到mMTC+

5G将物联网从NB-IoT扩展到可支持每平方公里上百万连接的mMTC和信道速率达100Mbps的宽带IoT,5.5G将以轻量化和泛在化为方向扩展IoT技术与应用。其中RedCap为中速低时延IoT,通过降低终端的天线数、MIMO流数、调制阶数、简化双工模式和协议流程功能等,在20MHz带宽中实现上下行50/100Mbps和时延5~10ms,信道带宽比LTE Cat1高十倍;与LTE Cat4相比,在终端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提升2倍速率并节约20%能耗,其定位精度、低时延性能及低成本很好地适应企业监控用摄像头和大量传感器的应用。5.5G还将开发采用5MHz带宽的更轻量化和更低成本IoT。

泛在化的着力点是无源IoT,将蜂窝网络与无源标签技术结合,终端从5G基站获取能量,通过调整天线匹配阻抗来调制反向散射信号的幅度或相位,以这样的方式传输数据的距离可达200m,十倍于RFID技术且无需读写器,连接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千万级,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对快消品、物流包裹、产品外包装、仓库货物盘点和智能水表等海量密集场景应用的覆盖。

5.5G还启动了通感融合标准化研究,基站采用一体化空口和硬件设计,共用波形、频谱、天线、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和站间智能协同,使能基站增加“雷达”功能。通过感知辅助通信,实现更高效的波束管理和更精准的波束追踪;利用通信辅助感知,提供定位增强、高分辨率成像、环境重构、姿态识别等功能。实测数据显示,感知距离突破800米并实现亚米级感知精度,在覆盖范围、距离分辨率、测角精度等方面比传统雷达技术提升了3~5倍。通感融合在车联网、机场、高铁周界检测、危化品运输监测等有通感双重需求的场景展现了广阔应用前景。5.5G还开启了NTN(非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历程,以星地融合为目标,将IoT的泛在应用扩展到目前地面移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

多维节能,实现绿色化

绿色化是5.5G的一大亮点。根据GSMA的报告,移动网络的能源成本约占运营商总成本的23%,其中空口节能尤为关键。以华为首创的MetaAAU为例,新材料、ELLA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与超宽带射频前端技术及创新的广角阵列宽扫算法等多管齐下,实现窄波束精准宽幅扫描,自适应波束快速寻优,高分辨波束域降噪。辅以SDIF(信号直通馈电技术)优化天线内部线缆连接,可节省大量馈线和电缆,改进幅相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阻抗损耗,天线效率提升15%。在覆盖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基站发射功率,实现30%能耗节省,在低负载下仍然保证有极高能效。

5.5G将充分发挥AI在时间、频率、空间和功率域多维的节能效果。时域方面,网络业务量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可在网络负载量低的情况下,智能休眠部分小区和通道。频域方面,基于业务流量动态自适应关停部分载波或调整收发带宽。空域方面,通过基站自适应调整发送单元、天线面板、逻辑天线端口等空间元素的激活数量,以实现网络节能。在功率域,通过自适应优化基站收发算法和流程动态,调整发送下行信道的功率或者功率谱密度,同时保证覆盖范围和KPI/KQI等不受影响。

与5.5G相伴而行的还有基于光纤传输的F5.5G(F5G Advanced)和基于IPv6+的Net5.5G等。在F5G的增强固网宽带、全光连接和可靠传送能力基础上,F5.5G将增加实时弹性、绿色智能和感知能力。在无线接入网,光纤前传需要配合5.5G,承载比5G高十倍带宽;在光接入网,以创新的C-WAN架构实现10Gbps的泛在能力;在光传送网,单波相干偏振复用400G,将从C波段80波扩展到120波,还可进一步扩展到L波段,单纤容量有望发展到100T,胜任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单数据中心连接;池化波分支持光层调度向城域汇聚及接入层延伸,实现全光连接。

2022年10月,UBFF(全球超宽带高峰论坛)首次明确了Net5.5G的目标是适应2030年网络数据业务的需要。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算力增100倍,存储时延降低100倍。Net5.5G将通过使能端到端IPv6+/SRv6(分段选路)组网能力,在IP专线上嵌入各类端到端网络智能管理服务,实现算网资源融合感知调度,在绿色超宽、IPv6+、高韧性低时延、泛在可信、网络智能化,以及广址异构物联这六方面实现能力突破。

3GPP明确从2022年R18标准化工作开始,进入移动通信的5.5G周期,为5G面向2025年后的发展定义新目标和新能力,通过全面演进和增强,使能5G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2023年2月,GSMA在MWC2023会上牵头产业界伙伴组建5.5G 社区,将进一步加快5.5G的到来。根据GSMA智库发布的《2023年全球移动经济发展》报告,移动行业对全球GDP的贡献价值将从2022年的5.2万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超6万亿美元,5G占移动经济的15%以上,即2030年5G将使全球经济受益超过9500亿美元,5.5G将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

symbol t

趋势洞察

wangzhiqin

文/王志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关键词:5.5G

2023年信息通信业十大趋势

近几年,ICT产业发展持续向好,ICT产业的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同时,ICT产业数智化赋能向深、向广、向新发展,ICT技术持续与传统产业融合,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3年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深度观察大会上,以《ICT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助推现代化建设开新局》为题,发布2023年信息通信业十大趋势。

近几年中国ICT产业整体快速发展,占GDP比重稳步提升。2022年ICT产业增加值达到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4%。与此同时,ICT产业数智化赋能向深向广向新发展,ICT技术持续与传统产业融合,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ICT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引导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在ICT技术牵引下,5G技术、信息网络、先进计算、AI技术全面创新发展,赋能效应持续加深,数字化转型仍是产业主旋律,工业互联网成为关键路径。同时,在数据要素加持下,数字经济迈向量质齐升的新阶段,数字治理和数字安全体系基本完成构建。通过ICT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将带动数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ICT技术红利持续释放,谋篇布局未来发展空间

ICT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ICT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突破、推进技术向产业端转化,持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国际复杂的形势加深了未来ICT产业链的不确定性。预计未来3年(2023—2025年)ICT产业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9.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将加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软件业收入增速回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加速;电信业推动5G与千行百业加速融合,数字化转型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互联网生活服务、网络销售需求快速回升,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面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实现收入增速回升。

针对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一批未来产业也在谋篇布局之中,预计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将超过1.5万亿,并在后续呈高速发展趋势。其中,ICT相关领域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底座基石。

行业个人双轮驱动,5G规模发展加速推进

当前中国在5G技术研发、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均处于全球领先。在未来三年内,将推动5G-Advanced(5.5G)技术产品研发商用,实现5G个人应用创新突破和行业应用形成规模。

未来三年,5G个人应用发展主要来自XR等新型终端突破和数字内容的创新,用户可以拥有沉浸式5G用户体验。5G行业应用进入规划化 关键期,5G在实体经济中有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随着5G-Advanced技术产品支持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按照行业呈现梯次、阶段推进态势,实现从5G应用补充叠加赋能、替代优化赋能到5G应用原生变革赋能。

预计2025年,5G用户将超过56%,5G在国民经济大类中的行业应用超过90%。5G-Advanced商用将进一步提高支持行业的网络确定性、定位等能力以及实现智能化、增强宽带,不断拓展5G空天一体、无源终端物联网等应用新场景。

信息网络协同融合贯通,自智技术加快应用落地

云网协同、泛在连接、网络确定性、智能化、安全可信、高速传输引领未来网络技术方向。

未来三年F5G不断向F5.5G(F5G-Advanced)演进,实现万兆入户。F5.5G在持续提升带宽、联接和体验保障三方面能力的同时,新增绿色敏捷、感知可视、可靠确定三方面特性,不断拓展光网应用新空间。

算网融合发展将经历算网协同、算网融合到算网一体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算网协同向算网融合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设施、技术、运营、服务的体系化融合贯通。当前,算力标识、算力度量、算力调度、算力交易等关键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面临技术、产业等多重挑战。

随着自智网络的理念与愿景在业界获得共识,网络自智技术已在故障处理、质量感知和节能等多个方面获得现网应用。目前网络的自智能力等级在L2到L3级水平,预计2025年前后,网络自智能力将达到L4,进入高等级的自智网络阶段。从技术趋势看,单纯由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技术无法满足电信网络要求的高可靠高可信,下一步网络智能技术将向多源融合智能发展,将基于数据的AI模型与基于专家经验的知识图谱技术以及网络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支撑网络向更高等级自智能力发展。

先进计算创新模式升级,算力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当前算力作为新生产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先进计算以系统化创新加速算力升级进程,更强调包括先进工艺、多架构芯片、软硬协同、算存联一体、云边网端协同等在内的多维度、多要素系统级协同优化,量子计算、光计算等非冯计算也将保持体系化创新,并逐步探索与经典计算的融合发展。

先进计算改变了创新模式,扩展了创新重点,极大得提升了算力供给能力,一是性能更强,超算、智算分别进入E级和10E级时代。二是规模更大,中国算力规模增速超过全球水平。三是功耗更低。

同时,先进计算也有助于实现包括时延、可靠性等更多细分的算力供给的实现。未来三年,先进计算仍处在稳步升级迭代中,也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潜力,可更高效地支撑包括电信、金融、制造等在内的行业数字化发展,并显著拉动数字经济及GDP发展。

structure

大模型驱动AI技术突破,应用能力边界不断拓展

近年来,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也称为大模型)在性能和工程应用上显著进步,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取得新突破的主要重要路线。从技术角度看,大模型将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研发部署等技术水平,推动人工智能从可用技术向好用的基础设施演变。同时,大模型背后的技术也将加速演变,多模态、强算力和知识增强等技术将让大模型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应用角度看,大模型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应用的能力边界,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模型将提升人工智能感知、认知和生成能力,例如盘古在工业PCB板质检可提升14%的准确率,Meta NLLB能支持200种语言翻译。二是大模型有望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2可分析楔入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结构,还解开了蛋白质折叠问题。

智能制造向纵深发展,工业互联网成为关键路径

数字化转型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预计18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平均增速16.6%。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预计3265亿美元,未来五年平均增速18.8%,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持续创新发展,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19%。

智能制造向纵深发展,系统推进传统产业变革升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数字化加速普及,新技术工具大幅减低实施成本,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等核心环节转型;二是智能工厂走深扩宽,核心业务智能分析优化广泛应用,销售-设计-生产-采购多环节一体化优化快速探索。

数据基础制度完善落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速

2022年12月,《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发布,为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数据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将进一步在四个方面提速。一是各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将快速落地,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供给;二是数据交易机构将差异化运作,将形成分工各异、协同配合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三是专业化的数据服务商队伍将不断壮大,对繁荣数据要素市场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四是可信的数据流通技术创新持续活跃,应用不断深化,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经济迈向量质齐升,构筑经济复苏中坚力量

国际方面,全球数字经济格局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全球主要的47个国家近五年数字经济平均增速保守估计,2025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45万亿美元,2032年将超过60万亿美元。中、美、欧数字经济将依托各自的市场、技术、制度等优势持续快速发展,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也将加速崛起,全球数字经济多极化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凸显。

国内方面,中国数字经济正步入量质齐升的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到2032年,将超过100万亿元,十年间增长将超过50万亿元,进一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数字经济效率水平将加速换挡提升,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将提升至3.5,数字经济相关要素配置将更加有效。

ICT技术持续与传统产业融合,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发展预期合作基础企稳

从国内看,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数字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国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建立,治理体系的建设方向、重点领域的治理要求基本明确,并不断优化完善,下一步将呈现操作性、协同性、预期性三个趋势。

操作性是指随着数据、算法、竞争、新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规则进一步细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升。协同性体现在充分依托和发挥数字经济部际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各项政策间协同性将进一步加强,避免政策叠加效应的出现。预期性是指,随着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逐步健全,企业合规边界更加明晰,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规范有序、安全稳定,企业的发展预期更加稳固、发展信心更加坚定,有力促进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看,重点领域中国立场基本明确,勾勒出中国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的治理思路。下一步,中国将主动塑造“发展”议题,传递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以中国方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推动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世界分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数字安全加速迭代升级,保障覆盖全过程全链条

随着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安全保障需求不断变化延伸,驱动网络安全向数字安全迭代演进,不仅需要保障线上网络空间安全可靠运转,还需保障相关联的线下物理空间运行秩序稳定。

ICT技术与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在社会生活、生产等各领域融合创新构成了数字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数字安全进一步作用于信息通信安全、数据要素安全和网络物理融合安全。

数字安全风险蔓延于数字化各环节各流程,在四个方面的安全需高度关注:一是数字技术应用安全,数字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技术自身安全缺陷和技术滥用等风险隐患不断扩大,例如,人工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感知算法缺陷引发交通事故;二是数字平台使能安全,数字平台逐渐成为行业知识建模、数据汇聚分析、决策联动等的关键载体和安全核心;三是数据要素流通共享安全,数据要素流通共享、价值释放过程的安全保护及隐私等问题日益凸显;四是网络物理融合安全,数字化转型发展加速IT与OT融合,使得安全风险交织蔓延,线上网络空间系统瘫痪可能造成线下物理世界业务停摆。

symbol t

趋势洞察

sun tao

文/孙滔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3GPP SA2副主席

关键词:5G

从R18进展看5G-A架构演进

本文简要介绍了3GPP在Rel-18开展的网络架构演进标准,选取其中较受关注的代表性课题,从面向行业和个人的网络能力演进、结合人工智能的网络增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新领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中总结了5G-A架构演进的趋势,对后续R19发展的四个技术方向进行了分析。这些R18及R19的技术,为“6G技术5G化”提供了便利。

5G商用三年半,部署和应用都在稳步发展。截至2022年11月末,中国5G基站总数达228.7万个。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过60%,同时在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也超过50%。以中国移动为例,到2022年12月已经建设了1.6万个5G行业商用案例,超过4400个5G精品专网项目,1200多家5G智慧工厂。

R18进展情况

两年发布一版5G技术标准(如图1)似乎成为3GPP的固定节拍。5G的国际标准从R15以来,总体延续两年一个版本的节奏发布,期间每个版本时间计划的讨论总是会因为新增特性的数量和体量的问题,进行反复斟酌讨论。这个节奏也受到疫情的明显影响,Rel-17就是在疫情期间,完全依赖线上会议制定的一版标准。在2022年12月进行的3GPP SA全会上,3GPP对Rel-18的完成时间进行了微调。受制于以系统架构组(SA2)为代表的、对一些功能定义需进一步完善的需求,3GPP将Rel-18的完成时间事实上推迟了3个月:在2023年6月完成功能架构的标准化,在2024年的3月完成协议设计,并随后在2024 年6月发布其Open API及ASN.1,作为厂家开发的指导。

3gpp timeline

图1 3GPP的5G标准各版本发布时间表

Rel-18作为5G-A(5G-Advanced)的第一个版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一些特性反应了现网部署的需求,也有一些则起到5G向6G演进的指向作用,引发业界广泛的关注。

R18架构及代表性技术

面向行业:进一步完善本地组网能力

5G商用以来,边缘计算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面向垂直行业的网络能力。对行业应用的调研发现,有超过80%的企业需求场景都和边缘计算相关。这得益于其部署简单、增益明显(本地业务访问)的特点。而与之相关的5G LAN也成为Rel-16中最为看好的现网引入特性之一。Rel-18完善了边缘计算支持终端漫游接入、跨运营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访问、共同边缘业务服务器选择等问题。可以说是持续解决边缘计算在部署和场景扩展中的难题。

NPN(行业专网:Non-Public Network),存在两种NPN的类型:1)S-NPN,即独立行业专网,功能更加全面,更像一个功能完备的专网,如增加了空闲态、连接态的移动性能力,增加了本地非3GPP网络(如WLAN)的访问能力等。2)对于PNI-NPN,即基于公众网络的非独立专网,则靠增强网络切片来完善其能力。

Rel-18对网络切片又有进一步增强。提升了网络切片的开放能力,可基于切片最大接入数、负载预测、时间等方面对第三方使用切片进行定制。和前几个版本网络切片得到的高度关注相比,各公司对网络切片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切片的部署数量还不够大,目前在切片的管理、漫游支持等方面的方案也过于复杂。因此,简化网络切片的部署和实施方式,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面向个人:系统性的对XR沉浸式多媒体通信的支持

Rel-18从接入网、系统架构、编解码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支持XR多媒体沉浸式通信的工作,包括RAN和SA的多个工作组进行了端到端XR及多媒体增强标准体系的构建。

RAN在R18同步进行XR研究,从流特征、终端节电、容量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

  1. 接入网业务感知增强:感知上下行XR业务特征、应用层特征参数辅助RAN调度。
  2. XR业务节电研究:考虑数据特征如周期性、高可靠要求。
  3. 容量提升:针对XR业务的资源分配和调度优化,用来支持多流传输并降低抖动。

在系统架构方面,从支持XR及触感业务多流协同传输、支持5GS与应用交互的网络开放、QoS 和策略增强、终端节电等几方面展开工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多流的协同和新的QoS机制。

5G-A和6G系统的能耗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多流协同方面,其解决的问题是单个UE(终端)的多业务流(视频、音频、触感)之间的应用层同步和QoS策略协调;多个UE之间的业务流的QoS策略协同控制增强,以及应用之间的协调处理;多UE之间QoS策略协调是否需要及如何实现应用和5GC间交互。对同一XR业务的多个不同重要性、内容相似度数据包进行标记,以及对多流(视频、音频、触感)实现一致性的网络策略保障机制。

针对XR及多媒体服务,当前网络以流粒度进行QoS保障,以PDU(Packet Data Unit)为粒度进行数据传输。这无法匹配视频服务帧级别的质量保障,具体说来,B、P帧的解析依赖I帧的正确传输,网络需考虑如何保障帧粒度完整性传输。为此,3GPP引入PDU set概念,提供组包粒度QoS保障,保障帧完整性传输(如图2)。

基于上述工作基础,GSMA有望为XR及多媒体通信引入单独的切片需求。相应的,在3GPP标准中将标准化XR切片的类型。

PDU Set

图2 引入PDU Set的QOS机制

AI在网络中的应用仍在探索中

在系统架构领域,Rel-18有两个项目涉及AI在网络中的应用。一个项目是网络数据分析功能(NWDAF)的增强:通过联邦学习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构建面向商用的数据隐私保护方案,从而充分利用电信网的海量数据;在模型训练及推理阶段,通过考虑执行结果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使模型可以基于结果进行优化来提升模型分析准确性;与网管域智能化分析网元MDAF联动,利用网管侧的智能化分析结果,增加网络侧分析输入信息,从而提高分析准确性。另一个项目是5G系统对AI和机器学习服务的支持:5G辅助提供AI和机器学习的模型分发、传递、训练,服务于多样化的应用(如图3),如视频和语音的识别、机器人的控制;为AI和机器学习应用开放网络信息,并相应对QoS和策略增强。

AI model

图3 AI模型在端、边、云分布的图示

虽然NWDAF功能在Rel-15即予以定义,但该新的代表性的功能尚未在网络中部署。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的数据,将AI与5G结合起来显著的为网络或用户带来收益,仍值得探索。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的深化

基于5G的新型卫星网络通信体制的研究和标准化是近年业界关注的热点,卫星网络的标准在3GPP、ITU-T、IETF都有讨论。3GPP统称为NTN(Non Terrestrial Network),即所有涉及飞行物体所涉及的网络总称,包括卫星通信网络、高空平台系统、空对地网络以及无人飞行器等,具有距离远、移动快、覆盖广等特点。

在组网架构上,Rel-18支持了UPF星上部署实现卫星边缘计算(如图4)。定义了两种卫星本地交换(Local Switch)模式:单SMF,星上UPF作为 ULCL/BP或本地PSA UPF(SMF建立N9隧道);星上UPF作为PSA UPF(SMF配置UPF的N4规则)。

UPF

图4 同步轨道卫星支持UPF星上组网

采用3GPP蜂窝网协议和标准可以有效利用5G产业链与用户群,快速扩大天基网络的用户群体,从而摊薄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维护、推广的成本。网络的融合涉及到产业链的融合,既要有技术支撑也要有产业的动力,目前技术的融合从透明转发、基站上星、用户面上星逐渐深化。一些架构性的变化已有初步讨论,但还局限在同步轨道卫星部署的场景下。在低轨卫星场景下的移动性,以及网络功能的融合会带来拓扑的变化,可能到6G的时间窗去讨论。

3GPP在Rel-19对卫星通信也有新的场景需求,包括用于不连续链路存储和转发的物联网应用、独立运行的GNSS、卫星接入的定位增强、同卫星下的UE组间通信等。手机直连卫星是传达给用户最直接的感受,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有相关原型验证。从商用化终端来看,2022年以来多家手机厂商发布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产品,在业界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其应用场景往往局限在紧急救援的情况下。

Rel-19的四大看点

5G-A的第二个版本(Rel-19)将持续探索网络新的服务能力。当前, 3GPP的架构及业务需求工作组(SA1)已经立项约13个项目展开需求和场景研究的工作,计划在2023年11月完成需求标准的定义。在这些项目中,新的特性,如通感一体、元宇宙等进入了视野。

Metaverse

5G XR多媒体通信进一步增强,向支持元宇宙迈进

Rel-18的XR多媒体增强项目的来源是3GPP SA1定义的“触感、多模态通信”项目。当初一些看似超前的需求,当元宇宙的热潮出现后就变得更加容易被标准组织接受。SA1的本地移动元宇宙项目(如图5), 包括:向附近或远程用户提供基于本地内容和服务的共享和交互式用户体验;支持同一位置多用户共享的互动性XR业务;识别元宇宙业务中用户的身份以及其他相关的数字化证明;获取、使用和公开本地的元宇宙业务相关物理或数字信息等。这些将助力构建元宇宙虚实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6G

“通感一体”是6G技术5G化的代表

该技术方向在中国IMT-2030(6G)推进组、IMT-2020(5G)推进组都有相关的研究项目。中国公司是产业界中积极推动该技术方向的重要力量。然而,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能力,其应用场景、关键技术、隐私安全等涉及多个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技术上,这有赖于无线接入网技术的提升,还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比如高频感知精度高但覆盖差,低频覆盖好但感知精度低等核心技术问题。当然,由于其对网络、设备、终端都颇具吸引力,因此上述问题不妨碍其成为热点技术。

UPF

图5 支持沉浸式游戏和直播的移动元宇宙

energy saving

系统性的低碳设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节能。系统化的设计将打破传统终端节电、无线网络节能等领域单独设计的考虑,从整体上研究整个通信系统节能的能力。此外,网络中使用的能量的信息(如绿色的太阳能或是化石电能等)也对业务的使用具有指导作用,如引导网络在系统能量成本低时进行高耗电的业务。无源物联网和环境供电物联网(Ambient IoT)则是在终端的低功耗上追求极致。其特点是从周围环境(例如,无线电波、太阳能、风力、振动、热量)获取电力,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不使用电池或有限的存储。在有些场景下,如火灾发生时,能跟踪人员,而不担心用电、充电的困扰。2030年是碳达峰之年,5G-A和6G系统的能耗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G-A

计算如何与5G-A融合,成为“移动算力网络”?

算力能否像网络连接一样,成为运营商提供的一种服务,成为运营增长的第二曲线,关乎到运营商能否从“通信服务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算力网络”这两年已经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的热点,得到国内运营商的重视,也被中国移动上升为公司战略的高度。这需要网络架构的革新,也需要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算力的度量、算力任务的拆解等。

总结和展望

移动通信从5G开始,发生了从信息通信向信息服务的转变,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外在需求。Rel-18作为5G-A的第一个版本,既兼顾了现网部署的反馈,也为未来网络的演进谱写了序章。由于Rel-18的项目很多,仅3GPP SA2系统架构组即有28个项目,本文并未对所有项目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也暴露出了标准化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理项目的规模、数量和质量。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标准组织中各公司专家的重视,并在Rel-19的时间和项目操作方式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相信该问题能在Rel-19有所改善。

symbol t

趋势洞察

tangxiongyan

文/唐雄燕

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

关键词:光通信、5.5G

共同推进F5G Advanced发展,繁荣宽带产业

F5G标准和“光联万物”的愿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本文围绕“联家、联企、联算、绿色全光底座”四大场景新需求,探讨F5G Advanced的发展方向,为推动行业融合应用提供借鉴。

2020年2月,ETSI正式发布F5G,即第五代固定网络,提出“光联万物”的行业愿景,并以10G PON+FTTR、Wi-Fi 6、单波200G+OXC为核心技术,首次定义了固网代际的技术架构。F5G标准和“光联万物”的愿景一经提出,迅速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经过ETSI两年多的努力,F5G从标准组织到行业应用都实现了快速发展,ETSI F5G产业工作组拥有近100个成员,提交了1000多份文档,极大地推动了F5G行业应用的标准化。

2021年底WBBA的成立,将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加快F5G从标准到行业应用的进程。与国际发展相呼应,2021年3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系统推进F5G和千兆光网建设,中国F5G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F5G正式发布的时候,针对其未来发展的研究也已展开。面向2025~2030年,将会出现更多的新型应用,如家庭方面,VR/AR、智能家居等新场景将会逐渐普及,终端联接数量也大幅增加;而随着光纤联接到工厂、机器,光网络实现了从电信级向工业级的演进;算力网络的提出,则推动作为算网底座的全光传输网络需要具备超低时延和广泛接入的能力;绿色节能的普遍共识也推动着光纤网络向更绿色的网络架构转型,这些都推动F5G向着下一步迈进。基于上述需求,2022年9月,ETSI发布了《F5G Advanced and Beyond》白皮书,描述了F5G Advanced的驱动力、场景和关键技术,为未来F5G发展定义了新的目标和能力。2022年底,F5G Advanced 在ETSI完成立项,开始启动标准制定。 中国联通全光网战略,开启“智能融合”新篇章

为推动传统通信网络向“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转型、更好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中国联通于2021年提出了CUBE-Net3.0网络创新体系和算网一体的目标架构,全面定义了“联接+感知+计算+智能+安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开启了“智能融合”服务新篇章。CUBE-Net3.0的发展理念与F5G Advanced高度吻合,在整体网络架构、组网方案、设备形态、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全面优化,将能够更好匹配多样化的复杂业务环境。 2022年11月,中国联通携手全球21家产业伙伴联合发布了《F5G Advanced产业白皮书》,明确了F5G Advanced “10G Everywhere泛在接入、OTN to EverySite低时延圈、全光自智网络及通感一体”的产业愿景,围绕“联家、联企、联算、绿色全光底座”四大场景新需求探讨F5G Advanced应该具备的新架构与新能力,重点定义了F5G Advanced的核心特征、网络能力、演进路径及关键支撑技术。

全光底座目标网,使能业务新场景

为了满足家庭、企业、计算场景的新业务需求,联通集团整合端到端全光底座目标网架构,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联接+感知+计算+智能+安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开启了“智能融合”服务新篇章。

全光联家

通过FTTR为智能家居提供优质联接,OLT+OTN集成边缘计算能力,可以降低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家庭宽带已经从提供一根光纤的FTTH发展到提供一个光网络的FTTR。未来,全光家庭网络将持续演进,使能家庭智能化。在FTTH阶段,全光网络的绿色低碳、高带宽、高稳定性、低时延等特点,为全光家庭奠定了基础。下一阶段,随着智能家庭业务的发展,宽带套餐将逐渐升级到500-1000Mbps,4K/8K/VR、智能家居、在线办公/教育、直播等高价值业务应运而生。中国联通通过提供10G PON+FTTR千兆带宽,让家庭用户真正享受千兆体验,率先打造了全新的“星级宽带”家庭网络。在未来的智能家居阶段,XR、8K超高清、云游戏、健康医疗等多元化沉浸式应用和生产服务将出现,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网络技术需要继续升级到50G PON和Wi-Fi7,提供更强的宽带接入和家庭IoT服务。

全光联企

企业和制造业数字化正在加速发展。在办公、学校、医院场景中,XR得到广泛应用,数据上云成为必然趋势,跨区域智能协作逐渐成为主流,如医院远程诊疗、学校XR智能教学、互动办公等。在工业制造领域,随着智能化、无人化、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3D机器视觉质量检测、云化PLC、集中控制应用逐渐成为工业制造的主流,对网络可靠性、带宽和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5G Advanced采用50G PON、FTTR Wi-Fi 7等新能力,实现1-10Gbps的无缝覆盖和微秒级确定性时延,为企业客户提供极致的网络体验,打造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全光底座。对于大型企业,提供P2P OSU/OTN连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中小企业,提供PON+OTN专线,优化时延,提升质量,实现差异化优质连接。通过OSU N*2Mbps小颗粒联接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硬管道资源利用率,以优质联接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光网络中,通过提供微秒级时延和99.9999%超高可靠性,赋能工业互联网,实现精益制造。

全光联算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和宁夏建设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优化东西部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打造支撑算力发展的运力网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面向数据中心互联和算力调度,构建全光运力网络,打造用户入算、枢纽内及枢纽间的1-5-20ms低时延圈将成为必然趋势。中国联通全光底座将全光锚点升级为离用户只有几百米的算力锚点,实现一跳入算:从锚点到市级算力中心的时延可低至1ms,到省级算力中心为5ms,到集群算力中心为20 ms。

绿色光网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行业数字化发展,网络容量需求快速增长,网络能效升级势在必行。作为最节能的传输解决方案,端到端全光网络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打造更加绿色的传输网络。此外,在全光网络中,还可以从三个维度持续提高能效。

架构维度:采用全光OXC技术优化传统ROADM架构,单站空间可减少90%,功耗可降低60%以上。通过C+L频谱资源扩展和线路速率提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单比特的系统功耗。

站点维度:现有SDH网络仍部分存在,通过SDH升级到OTN,可极大提升空间和能效使用效率。结合创新的OSU统一承载技术,可大大提高网络通道利用率和业务承载能效。

运维维度:采用动态节能技术,根据业务端口的实际承载带宽动态调整设备功耗,可以显著提高网络能效。

F5G Advanced标准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全产业的共同努力。中国联通希望为F5G-Advanced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场景需求和技术走向,为网络演进探索可行的路线,促进产业形成共识,推动行业融合应用,共同迈向F5G Advanced。

symbol t

趋势洞察

wangzhiqin

文/舒继武

CCF信息存储技术专委会主任、IEEE Fellow、CCF会士、清华大学教授、厦门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关键词:数据存储、计算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技术展望

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让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传统存算融合的数据中心架构面临多重挑战,新型存算分离以其灵活的架构、精细化的资源利用率、绿色低碳的能耗比等优势脱颖而出。

数字化不断发展是推动计算、存储等IT基础设施进步的重要动力。云和互联网行业构建了我国最大的IT基础设施平台,存储和处理的数据量占比最大。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具备300 EFLOPS的算力,数据量将达到48.6 ZB[1]。同时,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持续推进,对数据中心走向绿色集约、自主可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存算融合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以基于服务器的超融合系统为代表,将服务器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但当存算需求各异时,存在扩展不灵活、利用率低等问题。存算分离将存算资源拆分为独立模块建设,在存储资源高效共享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在多个场景应用实践,能够为存储系统带来了数据共享、灵活伸缩等优势。

技术驱动构建新型存算分离架构

1. 传统存算融合架构面临四重挑战

云和互联网的存储域主要采用服务器部署分布式存储服务的融合方式,它面临如下挑战:

数据保存周期与服务器更新周期不匹配。新兴业务的海量数据需按照其生命周期策略(例如8~10年)保存。基于服务器的存储系统换代周期由处理器的升级周期(例如3~5年)[2]决定。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导致系统资源大量浪费,数据迁移丢失风险增大。比如,存储域中服务器组件随CPU升级而淘汰,为此需进行数据迁移[3]

性能可靠与资源利用率难以兼得。分布式存储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性能型和容量型。性能型存储运行数据库等关键业务,通常采用三副本等并配合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模式,但仅30%的空间利用率,极大浪费了存储资源。容量型系统采用EC提升利用率,EC计算时对系统资源造成大量消耗,重构效率低,带来风险(如图1)。

liyonglv

图1 分布式存储资源利用率

新型分布式应用的极简高效共享存储诉求。以serverless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分布式应用不断涌现,应用从无状态化向有状态化扩展,数据共享访问增多。同时,人工智能等应用需要大量异构算力协同,产生共享内存访问的诉求,更关注高带宽、低时延,仅需无复杂企业特性的轻量的共享存储。

数据中心税导致数据密集型应用效率低下。以CPU为中心的服务器架构、应用为获取数据所缴纳的“数据中心税”(datacenter tax)日益加重。例如,CPU为存储IO请求,需消耗30%的算力[4]

综上所述,云和互联网存储需兼顾资源利用率、可靠性等诉求,基于新型软硬件技术构建新型存算分离架构。

2. 技术的发展为重构提供基础

面对数据中心在容量利用率、存力效率等方面的挑战,专用数据处理器、新型网络等快速发展,为重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提供了技术基础。

首先,为取代服务器本地盘,很多厂商推出EBOF高性能盘框。注重采用NoF等新型的数据访问标准,以提供高性能存储。

其次,业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DPU和IPU专用芯片取代通用处理器,提升算力能效比。同时,基于可编程交换机的网存协同也是研究热点,例如NetCache[5]、KV-Direct[6]等。

最后,数据访问网络标准也在持续增强,比如CXL协议新加强了内存池化方向的特性。

3.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的特征

随着RDMA、CXL、NVMe SSD等新型硬件技术的发展,需构建新型存算分离架构,以确保云和互联网存储域服务能够兼顾资源利用率、可靠性等诉求。相较传统架构,新型架构的区别在于两点:第一,彻底的存算解耦,组建为彼此独立的硬件资源池;第二,细粒度的处理分工,使数据处理等CPU不擅长的任务被专用加速器替代,以实现能效比最优的组合(如图2右侧所示)。

structure

图2 传统存算分离架构与新型存算分离架构对比

新型架构具备以下特征:

Diskless服务器。新型存算分离架构将服务器本地盘拉远构成Diskless服务器和远端存储池,还通过远程内存池扩展本地内存,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存算解耦,极大提升存储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数据迁移。

多样化的网络协议。计算和存储间的网络协议从当前的IP或光纤通道协议扩展到CXL+NoF+IP协议组合。CXL使得网络时延降低到亚微秒级,实现内存型介质池化;NoF加速SSD池化。这几类协议组合构建的高通量网络,满足了多种池化接入诉求。

专用的数据处理器。数据存储等不由通用处理器负责,卸载到专用数据处理器。此外,如纠删码等特定的数据操作可由专用硬件加速器进行进一步加速。

极高存力密度的存储系统。分离式存储系统是新型架构的重要组件,它作为持久化数据的底座,在存储介质的集约化管理基础上,结合芯片、介质的深度协同设计,整合当前系统、盘两级的空间管理,通过大比例纠删码算法减少冗余资源开销比例。此外,还可通过基于芯片加速的场景化数据缩减技术提供更多的数据可用空间。

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具备300 EFLOPS的算力,数据量将达到48.6 ZB。

面向云和互联网场景的新型存算分离架构及关键技术

1. 极简分层的新型存算分离架构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意在解决传统架构的几大问题挑战,将其进行彻底解耦池化和重组整合,形成新的三大简化层:存储模组、总线网络和算力模组。

存储模组:云和互联网业务主要分为三种典型的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第一种场景是针对虚拟化业务,直接将数据中心存储域服务器的本地盘拉远;第二种场景是为大数据服务等需要极热数据处理的业务提供大内存、Key-Value接口,加速数据处理;第三种场景是容器等新业务场景,为Ceph等分布式应用直接提供文件语义,并支持将温热数据分级到更冷的EBOD等机械硬盘存储模组中,提升存储效率。

scene

图3 存储模组的三类典型应用场景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中,存储型模组主要以EBOF、EBOM等新型盘框形态存在,EC/压缩等传统存储能力下沉到新型盘框中,构成“盘即存储”的大盘技术,对外通过NoF等高速共享网络提供块、文件等标准服务。

从内部架构来看,其介质层既可由标准硬盘组成,也可由晶圆工艺整合的颗粒大板组成,盘框融合以实现极致成本。在这之上,存储模组需构建池化子系统,基于RAID、EC等可靠冗余技术实现本地介质的池化,结合重删压缩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可得容量。为了支撑新型架构的高通量数据调度,需要提供更加高效的数据吞吐能力,通常基于硬件直通等技术构建快速数据访问路径。和传统阵列相比,避免了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元数据等)的低效交织,减少传统存储阵列的复杂特性处理(复制等特性),缩短IO处理路径,最终实现高吞吐、低时延的极致性能体验。

存储模组作为一种存力集约化、紧凑化、极致化的新型存储形态,加速服务器Diskless,有效支撑了传统数据中心架构朝极简分层的新型存算分离架构演进。

算力模组:摩尔定律演进变缓,采用专用处理器才能进一步发挥出下一阶段的算力。引入专用处理器后,算力池化是必然选择;否则,如果为每台服务器配置异构算力卡,不仅功耗巨大,还会导致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DPU等专业数据处理器成本、功耗更低、即插即用等独特优势,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保障了服务质量。

高通量数据总线:过去10年,万兆IP网络促使HDD池化,基于IP网络发展了支持块、文件等共享的访问协议。当前,面向热数据处理,NVMe/RoCE促使SSD池化;并且,NVMe协议快速发展并开始收编烟囱式协议。下一步,面向极热数据处理,内存型网络(如CXL)将促使内存资源池化(如图4所示)。

timeline

图4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线

2.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催生的关键技术

新型存算分离架构改变了各类硬件资源的组合形式,催生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例如场景化数据缩减、高通量超融合网络等。

场景化数据缩减:新型存算分离架构下,数据缩减能力下沉到存储模组,配合前后台缩减任务,有效减少对性能的影响,提升缩减率。此外,针对不同场景的数据特征,可使用不同的缩减技术。

高通量超融合网络:根据部署场景及多样化网络敏捷和自适应性的业务需求,存算模组间可以选用基于CXL Fabric、NoF、IP的组合进行组网,需要考虑以下关键技术。首先,网络连接可以选用直连模式或是池化模式。直连模式下,网卡资源被设备独占使用;池化模式下,网卡资源池化,被多个设备共享使用,可以提供更经济的使用效率。其次,跨机架通信通常采用RDMA机制。传统RDMA连接数受限,需解决大规模互联的扩展性问题。例如,可使用无连接等技术,解耦连接状态和网络应用,支持数万的连接规模。

网存协同:智能网卡和DPU是服务器的数据出入口,充分利用智能网卡和DPU的硬件卸载NoF、压缩等加速能力,协同好主机和DPU间的任务调度,降低主机数据处理开销,可提升IO效率;可编程交换机是服务器、存储之间的数据交换中枢,它们在系统中占据特殊的位置。结合其可编程能力和交换机的中心化和高性能的优势,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协同处理。

盘存协同:通过介质和控制芯片深度协同可获得端到端最佳TCO和效率。以冗余设计为例,新型存储型模组直接集成介质颗粒,仅在框这一级构建一层大比例EC的池化空间,辅助专有芯片卸载加速,最终简化了原有的盘内、框内等多层冗余设计,有效改善资源利用率。

最后,新型存储模组基于专有芯片除了提供传统IO接口外,还有旁路接口加速,使元数据绕开厚重的IO栈,以远程内存访问方式提升并行访问能力。

新型存算分离系统面临的挑战

可以看到在国家东数西算和节能减排的发展浪潮下,新型存算分离架构必将成为一大热点话题。当然,构建新型存算分离系统也面临众多技术挑战,需要各领域专家共同探索解决。

计算和存储之间的数据访问接口及标准主要采用“主-从”请求响应模式,并以传输块存储语义为主。然而,随着内存盘、智能网卡异构算力的快速发展,内存访问语义、存算协同语义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出现不足。

如何与已有生态结合,发挥出基于新架构的基础设施潜力仍需深入探索。例如,新的数据处理器、全局共享存储系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何设计更高效的应用服务框架等,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Reinsel, 武连峰, John F. Gantz, John Rydning, IDC: 2025 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圈[OL], http://www.d1net.com/uploadfile/2019/0214/20190214023650515.pdf, 2019年1月
  2. Bozman J S, Broderick K. IDC: Server Refresh: Meeting the Changing Needs of Enterprise IT with Hardware/Software Optimization[OL]. https://www.oracle.com/us/corporate/analystreports/corporate/idc-server-refresh-359223.pdf, July 2010.
  3. Zhang T, Zuck A, E.Porter D, et al. Flash Drive Lifespan is a Problem[C]// Proc. of the 16th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 (HotOS 2017), 2017:42-49.
  4. Kanev S, Darago J, Hazelwood K, et al. Profiling a warehouse-scale computer[C]//The 4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 2015), 2015:158-169.
  5. Jin X, Li X, Zhang H, et al. NetCache: Balancing Key-Value Stores with Fast In-Network Caching[C]// The 26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SOSP 2017), 2017:121-136.
  6. Li B, Ruan Z, Xiao W, et al. KV-Direct: High-Performance In-Memory Key-Value Store with Programmable NIC[C]// The 26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SOSP 2017), 2017:137-152.

转摘于《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22年第11期,部分内容有删减

02.
前沿探索

symbol t

前沿探索

zhou hong

文/周红

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

关键词:AI

建设智能世界的假设与愿景

要使不断发展的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就要考虑AI的目标如何与人类一致、并且正确和高效地执行。文章分析了AI在理论、技术上面临的挑战、假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分享了华为在AI领域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希望高速发展的AI将成为有益的AI,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加速迈向智能世界。

在迈向智能世界的过程中,核心是信息的感知、连接和计算,以及由此带来对物质和现象、生命和能量等的更高认知和掌控能力。要建设智能世界,就要解决未来通信和未来计算两大问题。

在通信领域,75年前,香农基于经典电磁场、离散无记忆信源、简单传播环境提出了香农定律。而在后香农时代有很多新的发现:

1987年Durnin发现具有自愈性的非衍射波束可以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

1992年Allen等人提出的旋转轨道角动量电磁场传播,在同一方向上有无数个正交量子模态,每个量子模态都可以提供一个香农容量;

2016年继AlphaGO之后,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大模型来很好描述具有先验知识的世界,这表明很多信息并不是离散无记忆的;

2018年5G的MassiveMIMO规模商用,在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复杂传播环境中,通过很多独立传播通道可以大大提升通信的容量;

这些新现象、新认知和新环境有条件超越香农定律最初的假设条件,为未来通信开启了十年百倍的发展空间。

在计算领域,智能应用迅速发展,尤其是AI模型可能帮助解决应用碎片化的问题,引发了模型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在AI自动编程、AI辅助科学研究、定理自动验证和自动证明等方面,学术界和产业界也已经有很多探索。随着计算模式的不断优化、算力的不断提升、更多和更好的数据,AI将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机器认知世界面临三大挑战

在AI能力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AI的目标如何与人类一致、并且正确和高效地执行。除了AI的伦理和监管外,从理论、技术的角度看,目前还面临AI的目标定义、正确性和适应性、以及效率的挑战。

挑战一,是对AI的目标定义缺乏共识。什么是我们认可和需要的智能?如果没有定义清楚,就很难确保AI发展的目标与人类一致,也很难合理地度量、分类和科学地计算。杜克大学物理学家Adrian Bejan教授在《生命的物理学》中列出了对智能的二十多种理解,有的强调理解和认知能力、有的强调学习和适应能力、有的强调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人工智能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它们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缺乏共识的目标定义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挑战二,是正确性和适应性。依靠大数据统计规律进行的学习,存在过程不透明、结果不稳定和偏见的风险。比如采用统计和相关计算模式来识别香蕉,有时候容易受到背景组合和微小噪声的影响。如果我们在香蕉边上放一些其他图片,识别结果可能从香蕉变成烤箱,中间还有一定的比例是鼻涕虫。这些人眼来看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机器为什么会犯错便很难解释,也无法调试。

挑战三,是效率问题。第60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排名第一的Frontier,计算性能约1102PFLOPS,能耗是2千1百万瓦;而人脑只需约20瓦就能等效处理约30PFLOPS的计算。可见当前这些超级计算机单位能量的计算效率,要比人脑低大约三万倍到十万倍。除了能效,还有数据效率。除了通过从大数据中得到统计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外,能否从小数据中进行思考,发现逻辑性,形成概念,抽象出原则和规律?

应对AI挑战的突破与愿景

应对AI三个挑战,可以从假设开始寻求突破。

我们假设:

  • 知识是从外部环境和我们自身的事实和现象的经验中,归纳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属性、及其关系和运行规律;
  • 智能是通过感知与交互、计算或者试错,在复杂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下达成目标的能力。
  • 实现智能的手段,除了从已有大数据中提取其概率分布来进行拟合和推演,也可以从小数据甚至没有数据中,考虑因果推理、给出假设和进行试错、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建设智能世界,未来通信和未来计算是两大关键问题。

在此基础上,建议从实用的角度,来发展知识和智能。

方向一,是将系统工程与AI结合起来,发展高正确性的自主智能系统。近几年学术界有很多跳出Transformer之外的新型AI架构的思考,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感知与建模、知识自动生成、求解与行动三个部分,通过从多模态感知融合与建模,到“知识+数据”驱动的决策,实现更高正确性的自主智能系统。感知与建模是对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表征与抽象,知识的自动生成应该将人已有的经验融入到策略模型或评价函数当中,提升正确性。求解可以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信息进行演绎推理,或者通过试错、归纳找到解决办法。希望这些技术能够映射到未来的自主系统中,更好地支持自动驾驶网络、自动驾驶汽车、云服务等领域。

方向二,发展更好的计算模式、计算架构与计算部件,持续提升智能计算的效率。我曾与菲尔兹奖教授Laurent Lafforgue讨论,当前在视觉与空间计算上,不是仅采用像素点来表达物体,而是增加几何流形来进行表达和计算,是否能更好地抓住物体的不变性,提升正确性与效率?EPFL的Gestner和Kistlei等教授在《神经动力学》一书中介绍了人大脑皮层的功能柱、以及功能柱中的六层连接情况,这样的浅度神经网络架构,能否比当前的深度学习更高效?另外,当前AI计算面临的存储瓶颈导致我们要花比计算多上百倍的时间去读写和搬迁数据,今后能不能抛开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的处理器、指令集、总线、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围绕先进AI计算模式的需要来定义新的架构与部件?

以实践促进价值创造

华为在AI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AI4Industry通过行业大模型促进价值创造。华为针对行业的开发难题,比如样本标注工作量大、模型维护困难、泛化能力不足、行业人手短缺等,在视觉、语言文字、图网络、多模态等专用L0基础大模型之上,形成L1行业专用大模型,来降低开发门槛、提升泛化能力,解决应用碎片化的问题,帮助电力、煤矿、交通、制造等行业提升作业效率、提升安全性。华为机场与轨道军团在呼和浩特、武汉、西安、深圳、香港等地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们一起探索城轨、铁路与机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作业安全性与效率,还提升用户体验与满意度。比如在深圳机场,通过基于云和大数据以及AI创新,实现了智能机位分配,每年可以节省260万旅客免坐摆渡车,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AI4Industry和AI4Science,前者使能行业,后者推动科学进步。

利用AI4Science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通过构造新型的、地理信息3D Transformer编码结构,以及层次化时域聚合方法,华为推出盘古气象大模型,用更精准、高效的学习与推理机制,从大自然历史运转出来的数据中提取出全球气象先验知识,代替传统科学计算的超大规模偏微分方程的时序求解,从而可以实现快速完成全球未来1小时到7天的天气预报,预测精度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20%以上。

在软件编程上,除了用传统AI在大量已有代码中进行检索和推荐外,华为也在发展科学的模型驱动和形式化方法。尤其是在大规模并行化的情况下,很多处理是相互纠缠和前后关联的。华为探索出了一套名为Vsync的方法,实现了操作系统内核的自动化验证和并发代码优化,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确保可靠性。在Linux社区,Vsvnc仅用20多分钟就发现且修复了一个社区专家要两年多才修复的一个内存屏障Bug。

华为也在研究新的计算模式,来实现定理自动证明。拓扑斯理论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将有助于探索范畴证明、同余推理系统、以及理论的自动导出能力,以提升定理证明器的自动化水平,希望解决形式验证中的状态爆炸问题和自动模型抽象问题,增强形式验证能力。

同时,华为也在探索先进计算部件。基于余数理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变换效率以及溢出等,希望能将最基本的加法和乘法在芯片和软件中实现,提高智能计算的效率。

在迈向智能世界的过程中,在通信和计算两大基石的驱动下,从狭义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与超级人工智能,首先要发展好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伦理和治理,通过支持万物智联,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其次要不断拓展思想的边界,增强我们对智能的认知水平、提升对智能的掌控能力;最终,希望用正确目标和有力的手段,牵引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助力人类超越极限,实现文明的进化,增强生命,创造物质,控制能量,跨越时空,征服星辰大海。

03.
创新技术

symbol t

创新技术

dang wenshuan

文/党文栓

华为首席战略架构师

关键词:5.5G

迈向智能世界的八大行动建议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我们似乎已看到智能世界的雏形。而ICT产业又将如何构建以加速智能世界的到来?文章介绍了华为在无线网络、云核心网、全光网、数据通信、自动驾驶网络、计算、数据存储、云计算等八个产业方向的架构变革和技术创新,并提出新发展理念。

为实现智能世界的愿景,ICT产业各领域需不断创新演进,持续探索,创造未来,进而支持智能世界的逐步实现。ICT技术演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ICT for Intelligence, 即ICT产业各领域在各自的核心能力上持续创新和演进,支持智能世界的逐步实现。另一个是 Intelligence for ICT,即ICT产业各领域自身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架构性创新,解决包括运维复杂度不断提升、多样化业务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保障、绿色节能等各种挑战,以使各领域的核心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速智能世界的早日实现。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华为在ICT领域的八大产业发展方向。

无线网络:加速迈向5.5G,使能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5G时代,移动互联网体验得到显著改善。同样是观看视频,4G时代以标清为主,5G发展到今天,高清已经占比60%。短视频、电商直播、千万人在线的演唱会等移动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和普及,而流量消费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全新的消费行为已经形成。全新的消费行为已经定义了全新的体验基准,因而确立了全新的竞争规则,驱动移动流量持续快速增长。

预测到2025年,随着XR、新通话等业务的逐步成熟,移动DoU将从现在的15GB上升到100GB,移动体验也将从千兆1Gbps走向万兆10Gbps。

为适应这一趋势,移动产业需要关注四个关键方向:首先,全频谱走向5G,构筑一张普遍覆盖的移动宽带网络;其次,在2024~2025年有节奏地启动毫米波、6GHz商用部署,满足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需要;第三,引入人工智能,实现无线网络自动化、智能化;最后,共同定义和推动5.5G产业有序发展。在5G基础上,让基础性能再提升10倍,实现移动宽带万兆体验,千亿物联、智能原生的目标。

频谱资源方向尤其需要重视。当前,TDD中频新频和存量FDD频谱,组成百兆频谱资源,已初步满足了Gbps和15GB DoU的需求。在2025年后,每个运营商需要至少GHz级的频谱资源满足万兆体验,大于100GB DoU需求,充分利用Sub100GHz频谱成为关键。

为了满足未来需求,把人工智能引入无线网络是必须的。因此有了IntelligentRAN架构新理念,包含智能基站网元和智能管控平台iMaster MAE两大部分。基于这一架构,我们通过数据重构,构建无线网络的数字孪生;分层AI引擎,满足AI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多目标管理和智能决策,实现网元和管控平台分层自治,实现无线网络智能原生,以达到无线网络开通零等待、体验能耗双优、网络零故障以及持续学习和进化等目标,最终期望通过IntelligentRAN实现无线网络单域自治。

当前,5.5G已成产业共识,在共同制定好标准的同时,也需要定义关键产品方向,比如,超大带宽、上行频谱重构、ELAA-MM、无源物联、绿色空口、智能原生等,推进5.5G产业进入新阶段。

云核心网:从联接到业务使能构建未来新商业

5G时代,更好的语音体验和2G/3G减频使VoLTE/VoNR成为5G话音基础网,同时,运营商视频通话也开始发展,2025年渗透率将达到15%以上。

为了使能丰富的业务体验,核心网领域的关键方向包括:第一,构建全业务使能的核心网;第二,引入人工智能,实现核心网自动化、智能化;最后,共同定义和推动5.5G Core产业发展。

构建全业务使能的核心网,需在新通话、MEC、新视频三个方面的基础能力上持续创新:

  • 在通话方面,通过引入Data Channel,实时渲染、合成等能力,使通话体验走向智能交互式;
  • 在MEC方面,通过提升MEC可靠性和广域专网能力,使行业专网从局域单场景走向全域全场景;
  • 在视频方面,通过帧级别调度、视频+通信融合能力,使视频业务走向空间、社交模式。

在架构方面,随着核心网的快速发展,新的关键需求不断出现。为了满足未来这些需求,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核心网是必须的。

因此,华为提出IntelligentCore架构,包含智能核心网网元和智能管控平台iMaster MAE-CN两大部分。基于这一架构,通过构建网元、网络的数字孪生,结合仿真对真实网络分析和操控实现核心网智能原生,以达到网络配置0干预、网络运行0中断、体验提升0受损等目标,最终实现核心网单域自治。

作为移动网络5.5G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网的持续演进必不可少。为此,华为提出了5.5G Core产业愿景,包括Trustworthiness、Automation、Cloudification、MEC to Everywhere,New Calling、New Video 等6个方面,以实现全业务使能。

在共同制定好标准的同时,我们需要共同定义关键产品方向,比如Data Channel、帧调度、全场景MEC、智能原生等,以推进5.5G Core产业发展。

全光网络:全光品质网络助力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全光正在全球爆发式发展,我们预测:

  • 全球FTTH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28%提升至2025年40%;千兆FTTH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1%快速增长至2025年26%。FTTR渗透率在2025年达到8%;
  • 2025年领先市场开始从千兆FTTH走向万兆体验。

为此,全光网产业的关键在于四点:首先,加速FTTH部署,同步提升FTTR渗透率;第二,在2024~2025年启动50G PON、Wi-Fi7商用部署;第三,引入人工智能,实现光接入网和光传送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全行业通力合作,共同定义和推动F5.5G的产业发展。

为实现未来万兆无处不在的高质量体验,从网络发展和演进的角度,考虑以下措施:

  • 家庭侧从FTTH走向FTTR,从Wi-Fi 6走向Wi-Fi 7;
  • 网络接入段,OLT将从GPON/10G PON演进到50G PON;
  • 城域和骨干的传输速率也将从目前的单波100G/200G演进到400G/800G,以满足接入带宽提升和用户增长的需求。同时,通过全光光交叉的广泛部署,进一步降低网络传输时延,使业务一跳直达目的地,提升业务体验。

华为把人工智能引入到全光接入网络,并提出IntelligentFAN架构,包含智能FTTR、ODN、OLT网元和智能管控平台iMaster NCE-FAN两大部分。基于这一架构,通过全光接入数字建模,构建网络的数字孪生、分层AI引擎,满足全光接入AI应用场景需求,通过智能决策,实现网元和管控平台分层自治,从而实现全光接入网络智能原生,达到无处不在的真千兆/万兆体验,实现精准运营、弹性规划以及持续学习和进化等目标,最终实现全光接入网络单域自治,使能家庭和行业数字化。

为把人工智能引入到全光传送网络,华为提出IntelligentOTN,涉及OXC、OTN网元和管控平台iMaster NCE-T两大部分。实现全光传送网络智能原生,以达到超宽、低时延、高可靠运力传输,业务SLA可承诺,网络运维无人值守以及持续学习和进化等目标,最终实现全光传送网络单域自治。

为推动固定网络持续发展,华为提出F5.5G,新增三个能力维度,带来5个方面的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从千兆到无处不在的万兆体验和智能原生,还包括:

  • 提供电信级到工业级的实时可靠连接,时延降低到微秒级,可用性提升到6个9,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 以光换电,全光网络架构升级,提升10倍能效,使能绿色可持续发展;
  • 从光通信到光感知,环境监测精确到1米,带来超越联接的新场景和新应用。

到2025年,移动DoU将从现在的15GB上升到100GB,移动体验也将从千兆1Gbps走向万兆10Gbps。

数据通信:联接无处不在的算力和智慧生活

未来随着XR协作、企业更多应用上云将进一步驱动企业迎来万兆时代。

面向2025,构建万兆企业,需要关注园区网络、广域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网络这三个方向。

首先,园区无线接入全面走向Wi-Fi 7,预计Wi-Fi AP将于2023年开始发布,2025年左右进入规模商用期,通过支持320MHz频谱、12X12 MIMO以及4K QAM能力,提供超过10Gbps峰值带宽能力,满足从办公到生产的全无线覆盖需求;同时,对应地在园区接入交换机端口速率,从当前的10GE升级到50GE;汇聚核心交换机端口速率,从当前的100GE升级到400GE。

其次,广域网络方面,骨干端口速率升级到800GE,提升网络容量,同时在协议创新层面,IPv6+持续演进,支持SRv6、APN6实现网络可编程、应用感知等能力,支持十万级网元、百万级路径的多因子算路。

另外,数据中心网络也将迈向800GE,持续增强零丢包的无损网络能力,通过数据面收敛以及动态拥塞控制算法,持续降低端到端时延,全面释放算力。

在架构维度,首先,WAN的快速发展,催生出新的关键需求,如何保证全场景业务的良好体验、网络高效利用,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把人工智能引入到WAN,提出IntelligentWAN以满足这些需求,涉及路由器网元和管控平台iMaster NCE-IP两大部分。

其次,Campus Network的快速发展,同样激发出新的关键需求,比如如何保证园区全无线化的办公体验、如何更好的使能园区物的联接等。为此,我们提出IntelligentCampusNetwork,包括园区Wi-Fi AP、交换机等网元以及管控平台iMaster NCE-Campus两大部分,从而实现Campus Network智能原生,以达到“零等待” 、“零故障” 、“零接触” 等目标,最终实现Campus Network单域自治。

第三,在数据中心网络方向,新的需求包括:如何保证无损联接,满足通用计算、高性能计算、AI计算等各场景性能需求,如何支撑打造“熄灯数据中心”等。为此,因此我们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数据中心网络,提出IntelligentFabric,涉及数据中心交换机网元和管控平台iMaster NCE-Fabric两大部分,从而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智能原生,以达到“零差错”、“零等待” 、“零中断”等目标,最终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单域自治。

作为对数据通信的未来演进的总体思考,华为提出Net5.5G愿景,包括绿色超宽、广址异构互联、高韧性低时延互联、IPv6+、网络智能化与泛在安全六个方面:

  • 通过绿色超宽网络使能移动、家庭、办公园区万兆接入;
  • 通过IPv6+、网络智能化、泛在安全为企业提供方便易用、弹性敏捷、品质保障、安全随行的多云网络;
  • 通过高可靠、低时延互联,实现百万级计算节点互联,以及加速工业控制集中化,实现柔性制造;
  • 通过广址异构互联实现工业、园区的物联化;

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需求将是2020年的10倍,全球AI算力需求将是2020年的500倍。

自动驾驶网络:构建自动、自愈、自优的自治网络

系统性引入人工智能,提升网络的自治能力,已是必须的架构性变革。事实上,参考自动驾驶汽车分级,通信产业界已经形成自智网络的分级参考标准。就实现节奏来看,通信网络正在由当前的L2级别部分自治及L3级别有条件自治,走向L4级别的高度自治。

如今,我们形成了系列化Intelligent解决方案,并涵盖网络、计算、存储等多领域。比如IntelligentServiceEngine,它帮助运营商实现从业务目标到各网络域目标的闭环管理,该解决方案包括领域知识引擎、商业智能引擎、超自动化引擎、领域应用开发引擎、网络与环境数字孪生等关键模块,以此满足良好的体验、高效的运维、商业使能等典型需求,具体包括:

结合AI和网络与环境数字孪生技术,根据情境、任务、时空智能表征用户实时体验,打造“体验驱动,持续优化”的新模式。

打通数据断点、建立商业与网络实时关联的模型,实现商业与网络精准实时关联与预测,打造支撑既可“透析当下”,也可“预测未来”的未来商业智能运营。

通过“数字员工”实现简单事件Zero Touch运维。对于复杂的运维事件,则通过领域知识与机器智能混合驱动的复杂事件分析与决策作战室,实现了多角色、多现场、多任务智能协同的立体化情景智能专业运维。

计算:共建计算产业,共赢数智时代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数据量指数级的增长,预计2030年新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1000ZB,是2020年23倍。

在增长的数据类型中,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语音、视频占比越来越大,预计将超过80%。海量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必然需要多样性的算力来匹配。

我们预计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需求将达到3.3 ZFLOPS,是2020年的10倍;全球AI算力需求将达到105ZFLOPS,是2020年的500倍。

为此,计算产业需要做出改变,主要是通过架构性创新,打破以CPU为中心的瓶颈,满足海量多样性数据处理的需求,适应多样性计算时代。

面向未来,我们以实现DC as a Computer,作为重新定义计算架构的创新方向,致力于提升10倍的有效算力。如何做到这点呢?

  • 首先,是从当前以CPU为中心的异构计算架构,走向支持多样性算力的对等平构计算,打破IO墙、内存墙,革命性提升整个计算的带宽、降低时延,大幅提升系统性能;
  • 其次,在硬件体系,从现在以服务器为基础,升级为以集群为基础的硬件系统。我们围绕集群计算架构持续创新,利用华为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把计算、存储、网络、能源整合在一起,把数据中心集群转变成一套硬件,以提高算力密度、降低算力能耗;
  • 然后,在基础软件架构层面,从单算力烟囱化基础软件,升级为多样性计算融合基础软件,把不同XPU专属的加速库、编译器等基础软件进行重构,提升应用软件开发效率和实现性能倍增。

数据存储:构建多样化数据应用的可靠存储底座

存储一直是高价值数据的可靠底座,当前存储领域的发展面临三个突出的变化。

第一,非结构化数据开始在企业广泛应用。56%企业至少把AI用于一个企业功能,其中大量场景是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第二,数据应用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数据库应用,虚拟化、容器、大数据以及AI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产生,平均一个企业的应用数量超过100种。第三,多云成为企业新常态,89%的上云企业使用多云。迈入数据多样化存储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存储架构,提升存储性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满足企业多样化应用、多云等需求;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实现数据存储自动化、智能化。

存储架构创新主要通过以数据为中心的软硬件架构重构来实现,结合多样化数据应用加速引擎,从而实现10倍存储性能提升。具体来讲,当前数据流动要跨越两条总线:DDR内存总线和系统PCIe总线,高通量的全局数据总线将两条总线整合,大幅提升数据流通效率。

之前数据从应用、计算、网络、存储,每层索引,每层缓存;未来,数控分离架构将大幅缩短从应用到存储的数据访问时延。

包含业务逻辑+数据处理在内的所有应用,可结合应用特征,将应用的数据处理层直接下放到存储系统,实现近数据处理,加速应用。

随着数据存储的快速发展,企业希望提供云上、云下一致性体验,实现数据实时处理以及自动化管理。为满足这些需求,我们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数据存储,提出IntelligentStorage解决方案,开启数据存储自动化、智能化的演进之路。

包括四点:第一,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在存储设备中的布局、调度、缩减等场景自主决策;第二,智能分配CPU、内存资源,消除局部资源瓶颈;第三,全场景未知故障自动根因分析;第四,使能数据的多云流动,使能应用的多云部署。

云计算:一切皆服务,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

在云服务领域,云原生正在成为企业上云的首选,这主要得益于云原生给各行业带来的新价值。

这些新价值也正在推动云产业迈向新高度,Gartner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数字项目中采用云原生平台比例将会超过95%,可以说云原生成为深耕数字化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云产业将推动云原生持续演进,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在数据和安全方面,打通数字治理与AI开发,实现数智融合,让数据释放更大价值。构建安全云脑使能企业高效安全运营,因为安全是企业数字转型的基础。

97%的组织正在投资Big Data和AI,数据价值正在显现,如何进一步让数据释放更大价值?我们理解,打通数据治理和AI开发是关键。

首先,要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减少冗余的存储,减少无效的数据搬运。其次,要统一元数据,包括5个统一的能力,即统一引擎元数据、统一权限控制、统一数据索引、统一数据目录以及统一事务机制。这样让数据全局可见,让一份数据能够在多个引擎间高速自由流转共享。第三,要统一开发环境,让不同角色各用所长,各取所需,比如让数据工程师使用熟悉的工具来调用AI能力,使大数据开发和AI开发协同起来。

通过这些创新,可以提升数据开发效率,节省数据存储成本,让数据释放更大价值。

云原生成为深耕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而安全则是云的根基,我们也看到业界先进企业在IT投资中,安全占比都超过了10%。

安全包括建设和运营两方面,要做好安全,安全运营和安全防线建设同等至关重要。

  • 在安全防线建设上,华为云构筑了7层安全防线,用技术来保障平台的安全。以DevSecOps流程,把安全贯穿到全部服务的开发运营全过程,打造了220+安全可信的云服务;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安全服务,包括20+自研安全服务和400+安全生态产品,帮助客户构建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
  • 几乎所有企业都投资了安全建设,然而在业务运营的过程中,还是出现被攻破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缺乏运营能力,缺专家,不能正确配置,不能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攻击,不能高效处置威胁。华为云推出安全云脑,集华为30+年的安全能力积累和华为云运营经验,把这些能力和经验服务化,为客户打造可运营的安全体系,包括300+威胁检测模型实现高效的威胁检测,100+安全处置剧本实现自动化处置威胁告警,实现70%的威胁在2分钟内响应,99%的威胁在5分钟内响应。通常情况下,每天需要人工处理的事件小于10件。

华为一直以来把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最高纲领,安全稳定高质量是华为云的生命线。作为云服务运营商,我们打造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云平台,让客户放心上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智能世界美好的未来在我们前方,让我们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携手迈向智能世界。

symbol t

创新技术

Cao Ming

文/曹明

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

关键词:5.5G

加速迈向5.5G,使能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在通信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已经进入“网络、用户、终端、业务”正向循环的发展新阶段。面向5.5G,产业各方已在愿景、标准技术等达成了高度共识。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为5.5G商用做好准备。

科技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5G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当前,5G商用已迎来三周年,5G产业发展速度远超以往所有制式。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有240多家运营商推出了5G商用服务,完成超300多万5G站点部署,5G用户达10亿,发展速度相较于同期4G快了一倍。5G的产业生态已然成熟。

5G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但也才刚刚开始。在人类社会走向智能世界过程中,新变化、新场景、新需求不断涌现,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当前5G已经兑现了千兆体验、百亿连接的网络能力,成为数字世界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重要支柱。5.5G将带来十倍于当前的网络能力,实现万兆体验、千亿联接和内生智能,满足丰富多样的业务要求,是迈向智能世界的必由之路(如图1)。

5.5G

图1:5.5G网络关键特征

用户联接体验十倍增强,从千兆迈向万兆

5G的极致体验改变了用户观看视频的方式,高清化和互动化成为主流,拖拽、倍速、全景类等交互类观看方式正在快速普及。在5G时代,移动视频的高清占比由4G时代的40%提升到了60%。用户体验的提升带来用户DoU的阶跃式增长和资费套餐的升级,实现运营商和用户双赢(如图2)。在中国、韩国、科威特等5G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大力投资5G的运营商,利用5G跨代体验带动了联接价值提升,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5G

图2:5G改变个人应用的使用方式

以XR为代表的创新业务,已经成为5GtoC发展的更大驱动力。XR业务的大规模普及,需要“5G+云+终端”协同,XR的实时渲染和3D重建都依赖于5G网络的超大宽带和低时延。面向未来,XR Pro和元宇宙等应用,将深度融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把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实时镜像,并通过仿真、计算、反馈后应用到现实世界。此类实时的沉浸式交互应用,需要移动网络能够提供10Gbps速率和毫秒级传输延时。

从5G的千兆体验走向5.5G的万兆体验,构筑超大带宽频谱是基石,需要充分利用Sub100GHz频谱为5.5G提供资源保障。首先是获取包括6GHz、毫米波等更多高频大带宽频谱,其次是重构Sub6GHz的频谱使用方式以实现超大带宽。为了解决高频段的覆盖挑战,ELAA(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成为必选。ELAA可实现更高频段与C-Band覆盖能力相当,让随时随地10Gbps成为可能。

行业应用进入核心生产环节,迈向千亿物联

经过三年的发展,5GtoB已经逐步度过探索期,并在煤矿、港口、医疗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在地下煤矿(如图3),5G一张网连接起100+高清摄像头、井下人员和众多传感器,使60%的井下工作可以在安全的井上完成;在某5G全连接工厂(如图4),5G深入15个生产流程,2500+生产设备通过5G连接,大幅提升工厂生产效率。中国运营商已经将5GtoB作为收入增长的新引擎:2022年5GtoB带动超200亿的DICT收入,成为运营商增长速度最快的业务领域。预计到2025年5GtoB收入会超300亿,带动上千亿的DICT收入。

5G Mining

图3:5G煤矿

迈向5.5G时代,行业数字化发展进入深水区,5GtoB将从生产辅助进入工业生产核心环节,需要5G网络能力持续提升,并提供大上行、高精度定位等新能力。其中上行千兆能力已成为行业应用刚需,机器视觉、远程控制等众多业务场景,都需要大上行来实现多路超高清视频实时回传。为了提升5G上行能力,行业正在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案,其中上下行解耦技术重构频谱使用模式,可以灵活使用不同频段的上下行频谱实现多频融合,充分利用存量FDD频谱和全上行频谱,实现Gbps的上行速率。

5G Factory

图4:5G全连接工厂

各行各业在行业物联上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但由于连接技术呈现碎片化,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借助移动产业的规模效应,以5G为核心的三类物联技术RedCap、NB-IoT、Passive IoT将实现商业成功。NB-IoT已经成为LPWA市场的主流技术,进入良性发展阶段;RedCap已具备商用能力,相比eMBB模组功耗低、成本低,打开数十亿的中高速物联新空间;Passive IoT将蜂窝技术和无源标签技术相结合,终端价格低,覆盖距离远,支撑数百亿的无源物联新场景。无线网络的能力还将从联接扩展到感知,基于毫米波高频段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提供测速、测距、成像等新应用。

引入智能化应对网络复杂度指数级增长

把智能融入无线网络业务、体验、运维和绿色等方面,是支撑运营商在5G/5.5G时代新空间、新业态的持续拓展、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目前众多国际运营商已经提出各自的智能化转型战略,构建智能化能力,实现极简运维、极致性能、极致体验。中国的运营商也提出“自智网络”战略,目标2025年全网达到ADN L4高阶自智。

网络复杂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是走向智能化的重要驱动力。内生智能的无线网络架构(如图5),将具备实时感知、建模预测、多维决策的能力,以网络智优实现资源按需配置,达到体验与容量最优,以运维智简实现站点自规划自开通自排障,以智能绿色实现性能节能双优,持续深化无线网络智能化转型。

mobile

图5:移动网络智能化架构

以微增的能耗应对百倍网络流量

当前5G已经兑现了千兆体验、百亿连接的网络能力。

“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理念,移动产业也不例外。当前,通过Massive MIMO等技术的引入,5G已大幅降低bit能耗,每一瓦特能耗承载的数据流量是4G的十倍以上。

未来网络流量还将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到2030年,用户DoU将会达到600GB。为了以微增的能耗应对百倍流量增长,移动产业需要不断技术创新,打造性能节能双优网络。

在“设备-站点-网络”的三层节能架构下(如图6),通过材料、散热等系统级创新提高设备集成度,站点从单站极简走向整站智能联动,网络侧引入智能化实现算法动态实时寻优,构建绿色5G网络的技术基础。

3 level

图6:“设备-站点-网络”三层节能

在2020年MBBF(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发布5.5G产业愿景,在5G原有的eMBB、mMTC、URLLC三大场景基础上,新增UCBC(上行超宽带)、RTBC(宽带实时交互)、HCS(感知通信一体化)三大场景,使能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经过两年产业界的共同探索和努力,5.5G已经取得了三大关键进展:首先,5.5G标准化节奏已经明确,持续丰富5.5G的技术内涵;其次,5.5G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超大带宽和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已验证万兆能力;第三,物联技术全景清晰,5.5G所支持的NB-IoT、RedCap和Passive IoT三类物联技术跨步向前,已具备收编所有物联的能力。

5.5G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产业界需要在标准、频谱、产业链、生态和应用五个方面共同做好准备:一、持续完备5.5G标准,推动关键技术研究;二、做好频谱准备,充分利用好Sub100GHz的频谱资源,为5.5G构筑超大带宽频谱;三、做好产品准备,共同催熟端管芯产业链,打造万兆能力网络和万兆体验终端;四、做好生态准备,通过产业协作做好面向场景的准备与规划,共同促进5.5G生态繁荣;五、做好应用准备,产业界上下游需共同探索,为百花齐放的应用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华为期待与全球运营商及产业伙伴共同开启5.5G新征程,打造产业标杆,深化商业价值,携手迈向智能世界!

symbol t

创新技术

Gao Zhiguo

文/高治国

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总裁

关键词:5.5G

5.5G核心网,从联接到业务使能

面向未来智能世界,华为率先提出5.5G核心网理念,全面增强网络的联接能力,使能全业务场景,构建未来新商业,共创产业价值,迈向智能世界。

随着5G的规模建设和发展,5G的商业化已经进入正循环,新业务、新场景不断涌现,给网络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推动着标准、技术、应用和生态的持续演进,产业正在迈入5.5G时代。

构建未来的商业成功关键在于全业务使能,核心网的建设与演进是重中之重。通过新通话,可使通话体验从音视频走向智能交互式的沉浸通信;通过MEC to X,可使行业专网从局域单场景走向全域全场景;通过新视频,可使视频业务从单屏娱乐模式走向多屏社交的虚实融合模式。通过以上能力在toC/toB/toH领域的全业务使能,核心网终将助力产业实现面向智能世界的新商业。

5G市场步入成熟

经过2年的规模建设,5G在第一波市场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为消费者和各行各业带来了显著价值,5G的商业化已经进入正循环。

在消费者市场,5G用户的短视频观看时长增加了1.5倍,高清视频流量占比增加了20%,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5G也使运营商的业务得到了优化。一方面,由于VoLTE是5G话音的必选,5G的发展带动了VoLTE的加速,促进了运营商减频退网策略的实施,优化了网络效率;另一方面,5G在行业市场的商用价值令人瞩目,在中国,运营商已经部署超过6000张5G虚拟专网,应用到40余个行业。

产业变革浮出水面

随着5G的规模商用,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能力面临新的产业变革。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虚拟化技术将从当前的虚拟机时代走向容器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多管理面和多虚拟化引擎的复杂适配,以及引入新的虚拟化技术和新硬件对网络演进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随着网络复杂度的加剧,运维也将从当前的手工模式走向网络自动驾驶模式,通过引入AI等新技术实现运维模式的升级。

在网络能力方面,随着5G应用场景的不断延申,网络能力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

例如,元宇宙相关应用的兴起,要求网络能够保障随时随地的沉浸式通信体验,这就需要引入新技术来支持XR等媒体的帧级别调度、多流协同传输、实时渲染和交互,以及体验闭环优化等能力。

在行业市场,5G面临的场景需求更加多样化,据《智能世界2030》预测,到2030年,5G行业虚拟专网数量将达到100万个,这就需要5G具备面向千行百业的联接能力。

为满足以上网络演进以及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5G网络需要持续演进和增强,产业各方都在积极地进行合作和创新,3GPP也为此建立5G-Advanced项目,以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定义。

5.5G核心网,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5.5G Core

在产业方面,华为率先提出了5.5G核心网的理念,并积极推动产业合作、业务创新和技术落地,通过使能更多的场景应用,以实现5G价值的最大化,助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5.5G核心网将在以下三个领域进行增强以实现业务使能:

在话音领域,通过对移动网络原生通话能力的增强,让通话体验从音视频走向智能交互式,从而使话音业务从交流工具发展成为运营商新业务的使能平台。

首先是引入多通道能力,在现有IMS音频、视频两通道的基础上,新增基于Data Channel的数据通道,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一网三通道”带来的交互式通信的体验;另一方面,引入基于AI的媒体识别、渲染、合成等能力,使通话更智能、表达更丰富,从而实现更全面的通信辅助功能,例如助老、助残等社会保障服务,以及一站式保险理赔等简化商业流程的服务。

在toB领域,面向多业态专网的需求,5.5G核心网通过对“联接+边缘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行业专网从局域单场景走向全域全场景,将移动网打造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DOICT使能底座。 联接增强包含以下几个方向:

面向工业物联的增强:通过5G LAN、OT-UPF等技术,实现工业场景的超高可靠性和超低时延的保障;

面向企业广域互联的增强:通过移动VPN,实现企业专网的广域mesh互联,从而可以随时随地高可靠、高性能地接入企业内网。

面向行业多业务的增强:在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数据接入基础上,集成数字语音集群等业务,以便更全面地支撑企业的日常运行。

对于不上云的企业业务,边缘计算是刚需。5.5G核心网依托专网联接能力,基于电信云平台构筑一个高稳运行、实时调度的边缘算网融合底座,并支持企业关键应用一体化集成,从而一站式满足行业客户的专网业务需求。

在视频领域,我们将融合手机与TV的通信及视频能力,构建基于视频业务的“娱乐+社交”使能平台,使视频业务从单屏娱乐模式走向多屏社交模式,打造toC和toH融合的家庭视听新场景。

一方面,5.5G核心网将面向新媒体构建XR及空间视频能力,通过引入智能媒体识别及调度能力,以保障大联接下的沉浸式体验,并通过智能转码、智能拼接、多流同步等技术实现多自由度的空间视频体验;另一方面,我们将对多屏的通信与视频能力进行增强,为家庭视频提供通话和社交的新能力,提升视频体验,提升业务粘性。

全业务使能,迈向新商业

构建未来的商业成功关键在于全业务使能,核心网的建设与演进是重中之重。

通过toC/toB/toH的全业务使能,5.5G核心网将助力实现面向智能世界的新商业。从全球来看,移动产业发展并不均衡,5.5G的演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5G第一阶段市场的发展经验,运营商可着重发力以下四个领域的能力,逐步实现技术和网络的演进。

首先,在话音网领域,运营商要先做好VoLTE音视频基础网的建设,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终端和产业成熟度,分阶段进行新通话业务的创新:第一阶段可以发展终端无依赖的超清视话和智能视话,例如中移动计划推出的趣味通话和智能翻译业务,让通话“有趣”,让用户“爱用”;随着原生终端的推进,可进一步发展交互式通话,打造以通话为入口的平台产品,在交互中闭环业务,帮助行业提升效率,做大产业价值。

在toB业务领域,运营商可以发挥网络的规模优势,建设分层立体的网络,按需提供行业专网服务:在广域场景,发挥公网专用的优势,满足电力、校园等广域场景诉求,同时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经济高效的共享型5G专网;在局域场景,通过入驻模式实现数据不出园区,进而通过联接增强,使5G专网从外围辅助环节向生产核心环节延申;在做好联接的基础上,基于MEC电信云底座的算力及平台能力,纳管异构硬件、集成第三方软件,帮助行业客户简化专网的建设与运维;

在视频业务领域,优质体验是竞争的基础,运营商应该把4K高清和8K VR作为入门体验进行普及,在此基础上,发展8K视频和12K VR,抢占高端用户;同时,引入自由视角、多视角、3D视频等全新体验,拓展新的市场领域;进而叠加通信视频的社交能力,逐步探索“娱乐+社交”的视频业务新机会,改善商业模式。

除了以上三个能力的演进,AI将作为重要的使能技术,将成为核心网的基础能力,通过将AI引入核心网来实现 “高稳网络”“高效运维”和“体验优化”三大价值场景,如:通过基于AI的故障检测、诊断、隔离、恢复以及预防预测等手段,实现网络保障从被动处理走向主动预防;通过意图驱动的网络开通、变更、配置以及智能话务分析,实现ADN L4级别的自动化;通过智能的UPF选择和重选、移动VPN的路径优化、基于负载的智能切片选择等,实现高价值用户的SLA保障。

华为将持续投入新业务的创新和孵化,基于新通话、新视频以及MEC to X的全业务使能平台,与产业积极合作,联合创新,共同打造5.5G新商业。

symbol t

创新技术

jin yuzhi

文/靳玉志

华为光产品线总裁

关键词:5.5G

F5.5G释放光纤潜能,打造泛在万兆光联接

光纤网络已经成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产业正从F5G迈向F5.5G,通过家庭、企业和光纤感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释放光纤潜能,提升用户体验,使能新的应用场景,助力迈向智能世界。

网络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发展相互推动、交织前进,产业也正在从F5G迈向F5.5G。这一过程中,通过在家庭、企业和光纤感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释放光纤潜能。智能世界正跨越山海,呼啸而来。

F5G 蓬勃发展

过去的20年,固定网络从满足基本的联接需求,到提供4K高分辨率视频体验,让人们享受超清视界。数字时代需求勃发,固定网络技术跃升,F5G应运而生。2020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正式发布F5G,提出了“Fiber to Everywhere”产业愿景,定义了eFBB、FFC和GRE三大技术特征,全球固网宽带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近3年来,随着在线视频服务和视频通话的使用加速,千兆光纤宽带已成为先进宽带市场的主流。全球1Gbps及以上的互联家庭数量已过亿,预计2023年将超过2亿。同时,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运营商也已开始部署FTTR(光纤到房间)解决方案,将光纤联接的高速、低延迟和低抖动等优势带到家庭的各个角落,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Wi-Fi联接体验的期待。2022年,全球新增100万FTTR家庭用户。

F5G所具备的高带宽、低延时、传输稳定和抗干扰等特性也为诸多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提供了可能,促成了各类新兴应用场景的落地与蓬勃发展。F5G已进入到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10多个行业,覆盖40多个应用场景,全球FTTO(光纤到办公室)全光园区和FTTM(光纤到机器)全光工业网发展超过2万家企业,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f5.5g

数字化激发产业变革

纵观人类信息化和全球数字化进程,我们正处于新一轮变革风口之上。整个社会加速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球互联网规模持续扩大,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数据、通信与算力的可获得性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消费者、企业和机构的数字化需求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

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基础,是未来社会的底座。未来智能世界对网络有何需求?

众所周知,从标清、高清到4K,再到8K、XR、裸眼3D等实时交互式、沉浸式体验,追求更好体验,人们一直在路上。Metaverse和AR/VR的推广应用,将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同时也对通信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卓越的宽带质量和低时延联接才能提供更极致的体验。以裸眼3D为例,基于光场显示的裸眼3D对带宽的需求在1Gbps左右,强交互下需要网络时延小于5ms。基于光学重建的裸眼3D要求则更高,带宽需求在10Gbps左右,时延要求为1~5ms。家庭网络达到1~10Gbps带宽和1~5ms时延才能保障裸眼3D的体验。

网络应用的主体正在从消费应用延展到行业应用、工业应用。低时延、确定性通信及精准定位是工业应用的特点,高安全、高可靠是产业应用的前提。以电网系统为例,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占比越来越高,除了要求不同业务之间严格隔离外,SCADA调度频率需要提升10倍才能保障供电平稳,网络可用性要求提高到了6个9,相当于每年中断时间小于30秒。

网络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发展是相互推动、交织前进的。为满足不同业务场景需求,F5G也需要持续演进和增强。产业各方也都在就固定网络的下一代演进进行积极讨论,ETSI在2022年9月发布了《F5G advanced and beyond》白皮书,并启动F5G Advanced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F5.5G 打造泛在万兆光联接

2022年4月,华为向产业界提出F5.5G的发展建议,在F5G既有的三个能力 -带宽(eFBB)、联接(FFC)和体验(GRE)上持续增强,同时新增绿色敏捷全光网(GAO)、实时韧性联接(RRL)和光感知与可视化(OSV)三个维度。

F5.5G将为产业带来4大方面变化:一是从千兆到无处不在的万兆体验,10G Everywhere;二是提供电信级到工业级的实时可靠连接,时延降低到微秒级,可用性提升到6个9,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三是以光换电,全光网络架构升级,10倍能效提升,使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四是从光通信到光感知,构建光纤通信感知融合和数字化运营能力。

面向F5.5G,华为持续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解决方案创新,助力运营商提升用户体验、拓展业务边界。

从FTTH到FTTR:数字家庭业务的蓬勃发展,家庭宽带业务的消费升级,对家庭Wi-Fi网络的覆盖、速率、漫游、时延、并发联接数等多个体验维度都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国内和海外已有超过100家运营商部署了FTTR,不仅解决了“千兆入户易,百兆入房难”的难题,也为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商业增长空间。FTTR用户平均ARPU增长30%,FTTR用户的Wi-Fi投诉减少60%,大幅提升了全屋宽带体验。

基于C-WAN架构的新一代FTTR,通过中心化管理和控制,实现光与Wi-Fi的有效协同,进一步提升Wi-Fi联接体验。家庭用户可以享受>1Gbps的速度,<20ms无感漫游切换,以及多达上百个家庭智能终端同时联网。FTTR助力运营商从带宽经营迈入体验经验新时代的同时,也为运营商构筑了智慧家庭业务的最佳入口。

F5.5G将为产业带来4大变化:1 Gbps到10 Gbps Everywhere,电信级到工业级,光通信到光感知,以光换电。

从10G PON到50G PON:目前,全球运营商正致力于将FTTH宽带网络升级到10G PON,使更多用户享受千兆超宽体验。同时,一些领先的信息服务运营商也启动了对下一代高速PON技术的验证。ITU-T于2021年9月正式发布50G PON标准,作为10G PON之后下一代PON的标准。50G PON标准的确立为宽带业务从千兆迈向万兆时代奠定了基础。50G PON在商用化进程中,需经历与GPON、10PON共存和平滑演进的过程,兼容已有ODN网络,最大化保护运营商投资至关重要。华为通过器件结构和工艺创新,50G PON光模块可实现40千米覆盖能力,支持GPON、10G PON和50G PON端口的三模合一,这将助力运营商在不改造现网基础上,实现现网向50G PON的平滑升级,快速提供泛在万兆体验。

端到端全光网:随着个人、家庭、企业流量的快速增长,业务敏捷提供、网络自动化诉求的增加,构建端到端的全光网势在必行,OTN/WDM到站也已成为主要趋势。全球85%的汇聚站点、41%的CO站点都已部署OTN/WDM设备,未来将实现100% 全覆盖,以支撑泛在万兆联接。面对海量CO站点部署,降低建网成本、提升运维效率成为运营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城域池化波分解决方案,通过全光交换、创新的池化架构、城域相干模块以及光标签技术,实现波长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全网自动化,提升网络能效,网络的建设成本降低30%和运营成本下降90%。池化波分方案可助力运营商打造极简架构、极致体验、面向未来演进的目标网络。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FTTR和50G PON起源于对家庭网络的优化和带宽的持续提升,但其技术架构在企业园区同样适用。针对中小企业,通过FTTR企业解决方案,运营商在提供互联网专线业务的同时,还可将业务进一步延伸至企业内部,提供Wi-Fi组网服务。此外,50G PON+ Wi-fi 7/8还将满足未来企业园区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未来,企业90%的业务都将上云,办公/IT/OT业务融合,终端联接数量将高达80%,企业园区接入带宽的提升也是势在必行的。

同时,在生产制造、工业互联等场景,端到端OSU,包括OSU over PON技术可提供带宽可调的硬管道联接,高密时隙技术使得传输时延可降低到微秒级别。这些创新技术,可为企业打造一张高可靠、高安全、低时延、持续可演进的工业光网,满足工业领域超高可靠、精准控制、超远覆盖等诉求,可广泛应用于工厂、电力、交通、地铁、矿业、港口、公路等场景,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

F5.5G固定网络技术的发展,能释放光纤潜能,引领全行业实现从千兆至万兆联接的跨越。同时,这也需要全行业携手前行,共同定义F5G演进方向,丰富F5.5G应用场景,并促进固网产业繁荣发展,携手迈向智能世界。

symbol t

创新技术

Hu Kewen

文/胡克文

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总裁

关键词:运营商、5.5G

迈向Net5.5G,以产业数字化专网激发新增长

政企业务面临新的增长机遇,领先运营商正在用云、网、数、智、安等多种技术元素全面升级政企网络与服务;与此同时,产业界携手推进Net5.5G联合创新,激发业务新增长。

产业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数字技术支持混合办公、加强远程协作、实现设备联网、加速数据分析、提升自动化水平。企业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关键应用开始采用云化部署、或云服务模式,广域网络流量持续提升,园区网络全面无线化,网络管理、安全运营等工作日益复杂。领先运营商积极向数字化网络服务提供商(Digital Network MSP)升级,助力产业数字化,实现行业新增长。

从传统专线向数字化专网升级

当前,IT架构云化进入了“多应用上云”的新阶段,上云应用占比已经达到85%。越来越多的关键任务型应用也开始采用云化部署模式、或者是云服务模式,企业不但需要实现总部、多基地、多分支机构的联接,还需要同时联接到多个数据中心,且对广域网络的数据隐私、安全合规、性能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仅仅依赖公众互联网是无法满足的。业界SD-WAN的发展重心正在向专线、专网回归。这就需要运营商提供一网联多云、一线多应用的数字化专网服务,与Managed SD-WAN管理服务相结合,帮助企业轻松地、可靠地实现多云联接。根据咨询公司Gartner的分析,从2021年到2026年全球企业在多云联接网络上的支出将以每年24%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以购买敏捷、可靠、高速的上云网络联接服务。

中国一家运营商为医疗行业提供产业数字化专网服务,通过端到端网络切片等新技术实现医院集团联网、医保结算、办公上网等多个业务的安全隔离、性能保障,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2022年该运营商在医疗行业整体收入增加25%。欧洲一家运营商对传统专线产品进行了升级,为客户提供“ 数字化专网 + Managed SD-WAN”套餐,为连锁超市客户提供DIY Portal、E2E加密、QoS增强、多云连接等增值服务,单客增收14%,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传统专线客户的合同续约率。当前,传统的MPLS-VPN专线已经无法满足云时代的要求,基于SRv6、切片、网络数字地图等新技术的新一代数字化专网可以更好地支撑产业数字化,为企业提供一网联多云、一线多应用的高品质专网联接服务,激发运营商在产业数字化时代新的业务增长。

从2021年到2026年,全球企业在多云联接网络上的支出将以每年24%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从广域网络联接向Managed LAN/WLAN服务延伸

Wi-Fi 6等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企业园区网络向全无线化迈进,无论是高密办公区域还是对外服务大厅,随时随地的千兆Wi-Fi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过去难以联接网线的设备也可以通过Wi-Fi无线联网,联网率的提高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进程,物联终端数量逐步超过传统办公终端,并从窄带物联应用向超宽带物联应用发展,如,新一代Wi-Fi 7技术可以实现AP提供30Gbps带宽、终端联网速率最高可超过10Gbps,支持自动光学检测(AOI)等超宽带物联设备密集部署,在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领域具有战略价值。在网络无线化、应用实时化的今天,Wi-Fi网络的规划、部署、运维、优化等较为复杂的工作给企业IT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幸运的是,运营商可以发挥自身在无线网络领域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化解后顾之忧。新一代Digital Network MSP采用AIOps-as-a-Service的云管理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管理服务,用户只需要使用手机APP对网络设备扫码,即可实现网络设备即插即用,维护人员可以远程访问查看网络质量情况、调整网络配置,以预测性维护方式提升企业网络的可靠性,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实现了运营商产业数字化专网服务的新增长。基于数据分析的AIOps-as-a-Service云管理服务模式与传统MSP模式相比,不再依赖专家驻场服务,人力成本大幅降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6年全球企业在Managed LAN/WLAN领域每年支出超过280亿美元,运营商在这个市场有很大的增长机会。亚洲一家运营商为连锁加油站提供“数字化专网+SD-WAN+WiFi”一站式管理服务,单客增收100%。

从广域网络联接向网络安全服务延伸

过去,中小企业、基层组织的数字化水平较低,还不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点。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也要求中小企业、基层组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他们普遍缺少网络安全防护的专业技能,也难以承受外部专家驻场服务的支出。如何化解这个矛盾?一些运营商采用“数字化专网+网络安全云服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基层组织服务,企业按需订购网络安全云服务、部署轻量级安全网关,云服务平台根据安全网关上报的日志数据等分析安全事件、部署防护策略,实时检测、并阻断威胁,全程自动化闭环处置。采用这种“数字化专网+网络安全云服务”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和基层组织保驾护航,将进一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同时激发运营商在网络安全管理服务领域的业务增长。中国一家运营商在传统专线产品之上叠加网络安全云服务,以端、云协同模式为企业提供实时威胁检测和实时安全防护,大幅降低了企业获取安全防护的门槛,“数字化专网+网络安全云服务”套餐实现单客增收20%,带来了显著的收入增长。根据Gartner相关数据,2020年全球安全管理服务市场的增长达到8.3%,整体规模达到127亿美元,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会。

Net5.5G产业展望

产业数字化正在快速推进,领先运营商也在全面升级、扩充企业网络与服务产品组合,以产业数字化专网服务激发新增长。产业界也在持续开展研究与创新,用新技术加速数字化网络服务的升级。

Net 5.5G

近期,咨询公司Omdia发布了“Research on the trends of Data Communication for 2030”的白皮书,提出了Net5.5G产业愿景,指出数据通信网络需要在绿色超宽、网络智能化、泛在安全、IPv6增强、高韧性低时延互联、广址异构互联等六个方面持续提升能力:

全球产业链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标准制订、商业实践等工作。标准组织IETF已经完成SRv6-TE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后续还会围绕BIER 6、APN 6等系列IPv6+相关标准持续推进。网络设备供应商纷纷推出800GE路由器产品,相继发布Wi-Fi 7 AP,进一步拉动网络带宽吞吐能力,让10Gbps 无处不在。主流运营商也积极向Digital Network MSP发展,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TMF发布的《自智网络白皮书4.0》汇集了19个自智网络典型用例,为运营商政企业务增收带来实践参考。

作为ICT领域领先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持续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品解决方案创新,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拥有丰富的网络产品组合和支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网络管理平台。在广域网领域,华为全业务融合路由器支持400GE/800GE城域及骨干超宽能力,以网络数字地图、SRv6、切片等新技术助力运营商提供分钟级布放、高品质专线服务,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在有线、无线局域网领域,华为创新推出了中心交换机+远端模块的极简架构、第三代Wi-Fi智能天线、业界首发的L3园区网络自动驾驶、灵活的云管理平台部署模式,并跻身2022年 Gartner 魔力象限“领导者”。面向产业数字化时代,华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开展联合创新,助力运营商向Digital Network MSP升级,以产业数字化专网激发新增长,加速产业数字化变革进程。

symbol t

创新技术

Lu Hongju

文/鲁鸿驹

华为公共开发部总裁

关键词:自动驾驶网络

ADN铺就高阶自智网络之路

数字经济高速增长,驱动通信产业持续升级,释放网络更大潜力,向自智的更高阶段演进。届时,自智网络将不再是“诗和远方”,而是一个崭新而真实的智能新世界。

当前,技术的创新速度一日千里,呈现多领域、跨越式发展。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由数字技术发展而催生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过去三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从30.2万亿增长至38.1万亿美元,每年的增幅都明显领先于GDP大盘。

网络自动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深刻融入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数字经济推动了应用场景变革,包括远程办公、教育和医疗、虚拟现实的社交娱乐、全屋智能的场景体验、工厂的智能制造物流,甚至世界杯赛场上,出现了“智能裁判”身影。同时,新的应用场景不断出现,也促进了数字经济整体高速发展。

2022年,中国在线办公用户高达4.6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超过3.5亿,居家+公司的混合办公、线上+线下的远程教育、虚拟+现实的社交娱乐成为后疫情时代下的新常态。

网络连接着个体、家庭和组织,已成为继水、电、煤、气后,关乎民生的新型社会基础设施。家庭网络从承载生活娱乐延伸到了支撑办公、学习乃至生产;企业网络从基础支撑系统升级为参与生产的核心系统。清晰顺畅的在线课堂教学、安全可靠的远程访问接入、超低时延的工业互联等对网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高质量的网络连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刚需。

网络随时随地按需就绪、提供可承诺SLA网络保障、确保最优的网络业务体验等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网络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需要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网络的获取、交付和管理方式也正在向网络即服务(NaaS)转变。当前,运营商为了更好地把握数字经济新机遇,纷纷启动数字化战略,加速向NaaS提供商、数字服务提供商升级演进。从第三方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90%的运营商将网络自动化纳入其业务战略。

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每一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也会开拓通信网络新格局。二十年前,IP技术重构通信网络转发架构;十年前,云技术深刻影响网络管理控制架构。未来十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嵌入网络各层架构,推动网络向高阶自治进化,开启通信产业的又一次升级,释放网络的更大潜力,赋能千行百业。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网络将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从机器辅助人到人辅助机器,从按需就绪到实时感知实时优化业务体验。

在网络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势之下,TMF联合3GPP、GSMA、ETSI、CCSA等标准组织以及运营商、网络设备厂家和OSS软件开发商,提出“自智网络”产业理念,共同确定目标愿景和分级标准,以确保网络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有效有序。截止到2022年底,全球已经有十多个头部运营商发布2025年实现L4自智网络的目标,自智网络已成为运营商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ADN为自智网络产业提供澎湃动力

自动驾驶网络(ADN)是华为自智网络产业的解决方案。经过三年从架构到实践的探索,在高精数字孪生、压缩感知技术、并行仿真和增量仿真技术以及知识自闭环等领域的创新,ADN已具备全面达成L3级自智网络的解决方案能力。华为与全球领先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泰国AIS、MTN集团、VDF集团等客户成立联合创新工作组,助力运营商在提质增收、运维增效、绿色节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家庭宽带实现了用户体验精准感知、质差问题精准定位等业务升级,可帮助运营商质差用户改善率达到83%;潜客识别支撑FTTR、千兆等业务的营销成功率从3%提升到10%。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面向用户体验的主动运维,还提升了家宽业务的品牌口碑。

智能故障通过对告警及关联数据的特征提取、清洗与聚合,利用机器学习训练推理,获得告警间的关联及衍生关系,有效识别定位故障根因。故障识别准确率超过90%,工单减少30%以上,每故障平均修复时长至少缩短30分钟,极大提升运维效率。

基站节能方案建立了基站能耗与频段、覆盖、性能等模型,动态生成节电策略,实现“一站一时一策”的精准节能,兼顾网络体验和能效最优,单站平均能耗下降10%以上,真正做到了绿色低碳。

auto

秉承三大原则,稳步迈向L4自智网络

打造“网元-网络-业务”全栈AI的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将有效助力运营商达成2023年L3、2025年L4自智网络目标。为网络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零等待、零接触、零故障”的新型数字化网络服务体验,为网络的运营运维者打造“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的智能网络和高效运维能力。面向未来,华为的自动驾驶网络方案将秉承智能原生、单域自治、跨域协同三大原则,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

在网元设备层,通过智能硬件和算网融合,打造超融合感知能力。在网元设备上引入光虹膜、智能光模块等创新技术及实时感知器件,实现从有源到无源、从分钟级到毫秒级感知能力;凭借融合低功耗计算、流计算等技术,实现网元侧数据的预分析&压缩,提高网元本地推理决策能力。

在网络管控层,构建高精网络地图,提供实时仿真服务。围绕意图建网、预测性维护、多目标自适应优化等方面,聚集多态配置、高精仿真、值守数字员工、电信网络大模型、多故障模式动态识别等关键技术,最终实现大规模复杂网络的实时在线仿真、预测性全局优化和自适应控制闭环。

在业务协同层,通过平台演进、业务流程优化和人员转型三方面综合提升跨越协同能力。平台从烟囱式支撑系统向统一融合全域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平台演进;业务流程从面向网络的工单驱动的流程向面向体验的零接触的流程转型;同时,通过构建低代码开发体系,降低CT人员向数智化转型的门槛,帮助运维运营团队向DICT复合型人才转型。

打造“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的智能网络和高效运维能力。

统一标准繁荣产业生态

自智网络经过三年积累,已经在“愿景、架构、分级标准、核心理念”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产业共识,并从战略走向实现。在2022年10月的自智网络全球峰会上,TMF联合CCSA、中国移动、华为等54家产业伙伴共同发布的AN4.0白皮书标题就是《自智网络赋能数字化转型-从战略到实现》。在迈向高阶网络自智的道路上,不仅需要攻克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更需要产业伙伴协同运作,在接口标准、评估体系、商业模式等多维度上通过三步走的方式,共同携手促进电信产业升级,使L4-L5成为可能,这三步分别为:

第一步:通过细化专业分级标准、定义面向业务的成效指标,加速L3商用落地;

第二步:共同定义L4代际,探索新的商业UC,牵引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步:面向L5愿景驱动,定义目标画像,提前布局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

一直以来,自智网络被称是电信业的“诗和远方”。自智网络不仅会给电信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更是未来智能世界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ICT底座,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工具。华为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在这个自智网络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将迎势而上,携手产业各界,让诗歌不再傲然,远方亦不见遥远,一幅波澜壮阔的智能新世界画卷即将展于眼前。

symbol t

创新技术

Zhou Yuefeng

文/周跃峰

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

关键词:数据存储

拥抱多云,构筑可靠数据基础设施

为使能企业进行多公有云加多私有云的IT建设,华为聚焦企业正面临的新应用、新数据、新安全等挑战,持续创新,拥抱多云,构筑可靠数据基础设施。

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一部信息记录与传承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的出现,从纸张的发明,再到打孔卡、硬盘、闪存的科技进步,随着信息保存方式的不断革新,数字化的存储成为文明传承的新方式。

回顾过去,数据存储产业一直随数据应用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数据应用主要是数据库,最早的IBM大型机主要就是执行数据库系统。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让磁盘可以互联为“磁盘阵列”,在此基础上,EMC在199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专业存储设备。从此,大机“存算分离”,升级为“计算+存储”的架构,这便是SAN存储的由来。

2000年左右,互联网兴起,为实现文档类数据高可靠保存与高效共享,NAS存储应运而生。2010年左右,以虚拟机为代表的“云计算”概念兴起,融合了SAN、NAS的统一存储成为时代新宠。2015年左右,全闪存存储以其高性能、高可靠、绿色节能的优势,开始大规模代替机械盘存储。同时,视频、大数据、AI等以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的新兴应用,催生了以扩展能力见长的分布式存储。

驱动未来存储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驱动力之一:新应用、新数据、新安全

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深水区。新应用、新数据、新安全正在驱动数据存储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首先,数据应用日新月异。除了传统的数据库业务应用,虚拟化、容器、大数据、AI等新应用不断产生。数据的可靠性诉求逐渐凸显,计算的生命周期和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计算、存储资源需要灵活独立规划、维护。采用计算和存储解耦的架构,使用弹性、可靠、经济高效的专业存储,不仅可以快速部署创新业务,还可以增加可靠性,实现降本增效。

其次,非结构化数据正在成为生产决策数据,在企业广泛应用。以AI的使用场景为例,56%的企业使用AI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随着企业数据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数据驱动业务增长成为可能,为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设计的高效、可靠的分布式存储成了企业数据治理的基础。

再次,数据安全事故频发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提升企业数字化韧性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数据安全已从传统的防止物理因素破坏扩展到防止人因性损坏。根据统计,在2021年勒索软件攻击事件中,恢复企业数据的平均总成本达到185万美元。在勒索软件入侵后,网络已经无法阻止勒索软件对数据的破坏,此时,就需要存储对数据进行保护,通过勒索检测、安全快照、数据隔离、数据恢复等能力来做好数据的安全防护,存储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驱动力之二:多云成为新常态

随着企业云化的不断实践,以容器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开始流行,要求存储支持容器的应用资源发放和容灾备份。同时,根据统计,全球89%的企业有多云战略规划,企业正积极拥抱多云,充分发挥多家云平台各自的技术优势。但是,多云建设模式在事实上形成了云数据孤岛,数据难以在多云应用之间共享。此外,各家云平台的服务存在差异,生态难以互通。

应对这些挑战,部分企业采用数据集中共享、应用多云部署的IT架构,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资源共享和流通。

cloud

图 数据集中共享、应用多云部署的多云IT架构

同时,企业正在根据应用的类型、数据安全的要求,选择将不同的应用和数据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或公有云,构筑跨云的统一数据管理、数据流动,以实现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最佳效率。业界各存储厂商也在积极将数据中心广泛应用的专业存储,通过软硬件一体或者纯软件的方式部署到公有云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跨云平滑演进。

华为数据存储为千行百业构筑多云时代可靠数据基础设施

过去几年,华为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凭借高性能、稳定可靠的特点成为众多客户的选择,比如在金融行业,全球TOP100银行中有超过40家选择华为。今天,华为数据存储全系列产品覆盖了更多行业,为企业构筑多云时代可靠数据基础设施。

首先,从数据中心到企业分支全覆盖。华为数据存储提供高性能的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面向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OceanStor Pacific分布式存储、OceanProtect专用备份存储以及FusionCube超融合基础设施。

第二,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华为数据存储在SAN领先的基础上全面发力NAS文件应用,同时,华为全新OceanStor Pacific分布式存储,是业界唯一支持混合负载,实现一套存储支持HPDA、大数据、视频、备份归档等多样化应用的产品。

第三,从数据存储到智能运维。通过数据管理引擎DME自动化运维,帮助运维人员从繁杂的例行工作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加有创新性的工作场景。

最后,从数据保护到数据安全。华为数据存储提供从主存储到备份存储的全方位存储防勒索解决方案,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自研专利勒索软件检测引擎,分析数据读写行为和文件损坏特征,勒索软件识别率高达99.9%。

cloud

四大行动方向,全面拥抱多云

面向未来多样的数据应用场景,华为数据存储将从四个方向发力,全面拥抱多云,将企业级存储能力融入到企业私有云及公有云,为客户构筑多云时代全局共享、云上云下能力一致的可靠数据基础设施。

方向一:构建面向多云的统一数据底座,使能数据跨云自由流动

华为数据存储将多样化存储设备形成统一资源池,通过支持业界开放、标准的接口协议,实现存储与多云的连接与融合,构建跨多云、跨数据中心的全局存储资源池,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资源共享和流通。

此外,数据流动的关键在于企业自建数据中心内能够实现数据的冷热分级,本地数据中心与公有云之间也能够方便的进行分级流动、备份。华为数据存储支持热、温、冷数据智能分级,让数据在本地生产存储、备份、归档存储与云之间按需流动,不同的数据放在不同的介质,实现整体TCO最低。

方向二:构建跨云数据共享能力,实现统一数据视图和调度

企业采用多云建设模式之后,数据被分散在不同的云平台中,由于每家云服务商在应用接口、数据交换标准、技术采用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天然在生态上难以互通、跨云调用数据难度大,多云之间数据共享等互操作性难度大且成本高昂。

面向未来的多地、多数据中心场景,华为数据存储打造全局文件系统GFS,将云上云下存储资源进行整合,基于统一元数据构建全局命名空间,提供全局数据视图,让全局文件随时可见。同时通过统一数据调度能力,设置调度策略,让跨域、跨集群、跨厂商、跨云的数据按需高效、安全地流动起来,提升数据访问效率。

方向三:构建容器存储能力,使能数据中心应用云化改造

为满足应用更敏捷、更弹性的新要求,企业需要对传统应用进行容器化改造,并持续将云原生应用生态迁移到本地数据中心。因此,企业需要升级数据基础设施,更好地支持容器技术。

华为数据存储打造CSI(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容器存储接口)插件,广泛兼容主流容器云平台,便捷地利用华为存储提供持久化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按需配置的存储资源,实现资源发放效率领先业界30%。另一方面,华为提供CDR(Container Disaster Recovery,容器容灾恢复)插件,为容器提供应用级的跨云、跨数据中心容灾,使云原生关键应用拥有和传统应用一样的容灾能力,提升容器场景下业务应用的数据安全性与可靠性。

新应用、新数据、新安全正在驱动数据存储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方向四:构建Diskless数据中心架构,破解多云海量数据高效存储难题

云和互联网企业为了应对激增的海量数据,主要采用最简单的应用与本地盘耦合的服务器一体化架构构建存储。这种传统的存算一体架构会带来资源浪费、性能可靠性不足、存力效率不佳、弹性扩展受限等问题,进而制约算力的发挥。

华为OceanDisk智能盘框面向Diskless服务器架构设计,通过将服务器本地盘独立出来,形成Diskless服务器和远端存储池,实现计算和存储独立弹性扩容,并通过NoF+高速以太网络联接到服务器,实现像本地盘一样的高性能存储。此外,借助数据缩减、硬盘亚健康管理等多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简化运维,助力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实现绿色节能、高性能、高可靠。

过去三十年,数据存储一直是高价值数据的可靠专业底座,伴随着数据应用协同发展。我们正在迎来YB数据时代,数据应用蓬勃发展,华为数据存储全面拥抱多云,与全球的存储客户和广大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共创数据存储产业新未来。

symbol t

创新技术

Zhang Yuxin

文/张宇昕

华为云CTO

关键词:云

一切皆服务,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

云原生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华为云将提供优质云服务,让云服务的使用更便捷安全,帮助企业解决在转型上云时所面临的新挑战。

cloud

云技术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企业依然存在“不愿上、不会上、用不好”的问题。究其原因,过去十几年云服务是“以资源为中心”,更关注计算、存储、网络等应用运行环境。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用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使能业务应用变化,带来客户体验、运营效率、商业模式的转变。这些新价值驱动云呈现出明显的 “以应用为中心”的特征,推动云整体技术架构的创新演进。

云原生解锁新价值

在云计算领域,云原生正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这主要得益于云原生给各行业带来的新价值。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汽车、制造、港口行业,还是新兴企业,都正借助云原生提升业务效率,加速业务创新速度,获取更大价值。

金融行业

对数据安全要求异常严格的金融业,传统业务模式发展遇到瓶颈。银行破除对公有云安全的担忧,利用云厂商提供的包括技术、人员、运营、流程等系统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可靠的平台,并与资源弹性、敏捷创新、高并发等云原生能力充分结合,让泰国的百年老行开发出数字化增长的新引擎,新业务上线仅3个月,赢得45000新数字用户,新发展了2.04亿泰铢的信用额度,通过数据驱动和自动化流程,实现大批量贷款业务5分钟内审批完成,交易性能相比传统贷款提升2倍。

汽车行业

正处在巨大变革中的汽车行业,数据快速增长。企业通过利用云原生基础设施资源弹性的特点,在白天车联网业务高峰期分配较多算力,晚上缩减算力,有效降低成本40%以上。更重要的是,车企利用云上的数据和AI分析技术,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驾驶行为,衍生出智慧门店、智慧售后、智能制造等诸多创新服务,2022年预计销量增长100%以上。

制造业

作为制造业竞争着力点的供应链体系,系统性风险在增加,企业在打通从供应商到客户各个环节、构建高质量数据底座的基础上,基于场景的算法模型,提升供应链运作的智能化水平。在需求、订单、库存、物流、产能、外界环境等多种复杂变量中,找到供应资源优良配置,分钟级内完成场景供需模拟,整体计划周期从周缩短到天,敏捷应对不确定性。

港口行业

在数字化转型中上下求索的港口行业,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企业以全面上公有云的方式,探索出一条 “平台+运营”的转型路径,让经验汇聚沉淀在平台,让数据驱动持续业务运营。打通港口、物流、工业及各方生态伙伴数据,建设并落地了业务底座“全球数字化供应网络”和运营底座“OCC数字化运营平台”。在此基础上,企业利用云上方便快捷的开发工具自行开发了诸多创新应用,实现集装箱在港时间缩短13%,较大程度保障海铁联运的高效对接,铁路运输周期缩短了1天,为实现全面数字化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兴企业

对未来发展充满想象力的新兴企业,新需求暴增,通过云原生和微服务的改造,将资源全托管于云厂商,基于云原生秒级扩缩容的能力,应对业务发展波动,自身专注于核心商业的创新。

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单纯地去比较使用云的成本,而是把云同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让场景应用与云以及云上的数据、AI技术深度融合,对云的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新的认识。这些新价值也正在推动云产业迈向新高度(如图1)。

cloud value

图1:云原生价值

新价值驱动新技术理念

Gartner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数字项目中采用云原生平台比例将会大于95%,可以说云原生将成为深耕数字化的必由之路。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复杂的技术组合,不仅涉及数据的全要素联接、安全保护、智能决策和运营等,还涉及转型的知识与经验,这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让每一个企业都能成为新的云原生企业,2020年,华为提出云原生2.0理念(如图2)。云原生2.0围绕三大方面持续创新,从多个维度为用户全面提供升级版云原生的实践体验:

第一,在基础设施即服务方面,华为云在全球29个地理区域部署75个AZ(可用区),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统一架构的全球一张网,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服务,打造50ms优质体验时延圈,业务快速触达全球。

第二,在技术即服务方面,坚持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根技术,打造最简单易用的工具让开发者使用,让创新触手可及。融合华为云多种生产线能力,推出DevCloud开发云,可以支持数据、AI模型和数字内容的协同开发、按需编排,能够让应用开发者、数据工程师、AI科学家们工作在同一平台,共享研发能力和资产,提升多团队的协同效率,更快地构建现代化应用。

第三,在经验即服务方面,华为云也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通过携手4.1万伙伴和400万+开发者,将华为自身及全球客户/伙伴的优秀实践,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已开放10万+API。

cloud value

图2:云原生2.0全景图

华为云技术创新

为实现让客户更简单便捷地使用最新的云服务,华为云在计算、应用、数据、智能、安全等技术方面做出很多创新与突破,并形成系统化的技术架构体系(如图3)。本文选取其中的基础设施KooVerse、安全专区、数智融合做详细介绍。

cloud value

图3:云原生2.0关键技术

华为云全球存算网KooVerse是覆盖全球、统一架构的分布式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全球一致体验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华为云KooVerse通过CloudOcean、CloudSea和CloudLake三层架构(如图4),打造了30ms时延覆盖圈,满足企业业务的不同时延要求:云边缘枢纽CloudLake提供云到端侧5ms以内的超低时延覆盖,满足工业制造、无人驾驶等场景的极低时延热应用的要求,规模在5000台服务器以内;CloudSea是城市枢纽,时延覆盖在10ms以内,规模在10万台服务器左右;在贵州、内蒙古和安徽等地规划建设的百万节点CloudOcean云核心枢纽,能够为客户提供30ms时延的云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与自然优势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绿色、高效的云服务,满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对海量算力的需求。

cloud value

图4:华为云KooVerse“全球一张网”

华为云以数据保护为核心,构建了高可靠、自动化、智能化的云安全防护和运营运维体系。通过安全云脑实时识别和解决安全风险、威胁和攻击,为客户构建一个比本地数据中心更加安全的云平台,让客户的业务安心上云。为满足企业不同业务和数据上云的安全要求,华为云可以为客户提供4种安全等级的云上专区服务(如图5):S1级为公有云用户提供从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等全系列的安全云服务,满足企业安全上云的需求;S2级专区在S1级的基础上,面向政府、金融、汽车等行业,提供满足行业安全合规要求的云资源,实现专区专用;S3级专区可以为客户提供物理隔离的专属资源,以及专享的运营运维专区服务;S4级专区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等级的物理隔离,并且对维护人员都有指定的要求,实现客户对身份权限、资源归属、数据使用的全面掌控。

cloud value

图5:安全专区

为兑现数据价值,实现数据驱动运营,打通数据治理和AI开发是关键,华为云把DataArts和ModelArts两大生产线实现了融会贯通,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简单易用的数据解决方案(如图6):

到2025年全球新数字项目中采用云原生平台比例将会大于95%。

  • 基于云原生存算分离架构创新。通过云存储、缓存、计算的三层分离架构,使性价比足够高,计算也足够灵活,云存储是一个池化的大存储池,资源经过多租户充分共享,使单位成本非常低,让用户放心存储全量历史数据,应对无法预知的分析需求;拉远存储,使得计算和存储可以各自弹性伸缩,按需使用;通过缓存,弥补拉远后的性能损失,把损耗控制在很小范围内,业务不感知。
  • 统一元数据使能新一代数智融合平台创新。打破原有的大数据、数仓、AI的数据孤岛,把数据目录、数据权限、多版本管理等能力都统一到一个中心点,都依赖这个中心点来访问数据,这样数据的使用就不会被孤立的系统束缚。例如,同一个表格可以被不同的分析工具做分析,既可以跑数仓任务,也可以做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任务,不同的用户角色不管用什么工具访问数据,不再需要在专用系统之间来回导入导出数据。
  • AI for Data,AI辅助的一站式数据治理平台,支持40+异构数据源及华为云各类基础数据服务的一键集成,完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开发治理、质量保障,沉淀模型资产和构筑行业知识库;Data for AI,统一数据和AI开发环境,让不同角色各用所长,各取所需,比如让数据工程师使用熟悉的工具来调用AI能力,使大数据开发和AI开发协同起来。
cloud value

图6:数智融合

面向客户和伙伴,华为将把在云-网-边-端-芯的技术积累,以云服务的方式开放给全球客户,降低客户使用数字技术的门槛,加速创新。